“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
这是陕北公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成仿吾同志写下的陕公校歌。在烽火连天、颠沛流离的岁月,它曾在黄土连绵、红心似火的延安反复响起。在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起点,一批又一批矢志救国、追求真理的青年学子以这首校歌为精神坐标,唱着它学成毕业,上前线,去最艰苦的地方,走向祖国需要的各个角落。
86年后的今天,又一批青年人大人正以“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为目标,以党和国家的嘱托为己任,一路高歌奋进在强国复兴的时代新征程上。如何理解“先锋闯将”?为什么要当先锋闯将?怎样成为先锋闯将?这些关键问题,都有必要回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中寻求答案。而成仿吾老校长的这部回忆录,正是引领我们重唱这支老歌的一本曲谱。
(《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成仿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歌·你的过去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了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陕北公学。延安有革命教育的传统,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始终坚持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革命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办学原则。陕北公学很好地延续了这一传统,以造就一大批革命的先锋队为培养目标,着重开展革命的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工作教育、军事教育以及劳动教育,注重随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内容,要求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学校和社会、个人和集体相结合。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自诞生之日,就流淌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血液,跳动着响应时代需求的脉搏。
陕公人爱歌唱,激昂或婉转的歌声伴随陕公走过抗战初期艰苦的年代。开学典礼上,青年学生的歌声响彻延河岸;转移到栒邑看花宫开分校时,送别的同志唱起校歌,大家惺惺相惜;开荒劳动中,《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等鼓干劲的歌曲唤醒了荒芜的山坡;赛歌大会上,陕公学员最爱唱《延安颂》——
“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毕业学员背起背包上前线,高唱起成仿吾校长作词的《毕业歌》:
“ 学问总不易求得完全,要在工作中去锻炼。国难已经迫到了眉睫,谁有心意长期钻研!我们要去打击侵略者,怕什么千难万险!我们的血已沸腾了,不除日寇不回来相见!”
前来欢送的学员则以《再会吧,在前线上》作答:
“ 你们先去吧,我们就赶上!再会吧!在前线上!”
(陕北公学大礼堂)
1939年6月,应党中央指示,此前已全面迁至栒邑的陕公队伍回到延安成立华北联合大学。与陕北公学一样,华北联合大学依然坚持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教学原则。由于敌人的封锁和“扫荡”,华北联大的处境更加艰险,死难烈士不计其数,为了与敌人周旋,师生采用边行军边学习的教学办法,行军休息间隙隐蔽在树林间,讲哲学,讲音乐和戏剧概论,讲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1939年10月,成仿吾校长创作了《华北联合大学校歌》,讲述华北联大师生的战斗历程:
“ 跨过祖国的万水千山,突破敌人一层层的封锁线,民族的儿女们,联合起来!到敌后方开展国防教育。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我们誓死绝不妥协投降,战斗啊,胜利就在明日!”
(华北联合大学学员在行军途中)
1942年,在整个解放区最为困难的情况下,华北联大缩编,只留下教育学院,大部分干部分配到边区党、政、军机关,参加残酷的对敌斗争。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华北联大进入河北张家口后,才逐步恢复扩大,设置了更为多样和正规的专业课程。这一时期,华北联大先后在张家口、广灵、束鹿、正定办学,每到一处都注意配合当地工作,参与了抢修外西沙河工程、张家口市市议员选举、农村“耕者有其田”政策推行、支前工作群众动员、京剧研究院剧目改革、向工人阶级学习等一系列实践工作,学员密切联系群众,具备了相当的阶级觉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
(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学员在张家口上课)
1948年5月,为迎接全国解放,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与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政治训练班、教育学院、文艺学院、研究部四个部,并有农学、工学两个院和一个专门研究蒋管区高等教育情况的机构。1949年进入北平后,遵循中央的方针,华北大学将办学重点放在短期政治训练班上,以半年时间培养了一批毕业生,他们随军南下,在长江以南撒遍了革命的种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建设人才。建校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八个本科院系,着重指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此外,学校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则、理解其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从而不至于“在黑暗中工作”。在授课之余,为了保证工作开展、提高教学质量,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教研室制度,成立了翻译组、资料室、出版社,大量扩充图书馆藏书,优先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应当说,中国人民大学继承了老解放区的教育传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始终是人民大学办学的最高准则。
这样一段辉煌而质朴的历史,在《战火中的大学》中得到了点面结合、情理兼备的展现。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成仿吾老校长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中国人民大学书写“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史诗。
副歌·他的故事
他是“弃工从文”的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唯一一位参加了万里长征的教授,一生中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根据德文原文直译的“成徐译本”;他陪伴人民大学从抗日战争时期一路走来,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体验过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他在81岁高龄受命承担恢复及重建中国人民大学的重任,把一生献给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他就是人大人心中永远的“妈妈校长”,成仿吾。
( 成仿吾校长在陕北)
1939年,成仿吾带领陕北公学千余名学员,从栒邑看花宫出发回延安,准备成立华北联大。学员们雄壮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成仿吾深受振奋,他后来回忆道:“带着这样一支革命青年的队伍,使我们这些三十来岁的中青年战士,也觉得越发年轻起来,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战斗的豪情。”(本书第81页)这也正是他终生保持革命青春、年届八旬仍能“敢与中青迈步齐”的生命活力的缩影。
1945年,成仿吾同时担任晋察冀边区参议长与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时,毛泽东同志问他:“仿吾同志,全国解放以后,你打算搞政权还是搞教育呀?”成仿吾毫不犹豫:“我还是搞教育。”他言出必行,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时即出任副校长,将后半人生倾注到为中国新型高等学校建设探索道路、建立典范的工作当中。
1978年,饱经风雨的中国人民大学,在党中央关怀下终于复校。原本已经调任中央党校顾问的成仿吾临危受命,回到人大主持工作。他以惊人的毅力四处奔波,不仅寻回流散至各单位的设备、物资,召回分离在全国各地的干部、教师,还使回到人大的同志团结起来,迅速建立了工作秩序,恢复和新建了15个系、7个研究所,创造了当年复校、当年招生的奇迹。
复校之后,成仿吾仍像当年一样,兢兢业业奋战在教育一线。与此同时,他更感慨于人民大学半个世纪来栉风沐雨的艰辛和背后深厚的精神力量。他说:“我回忆起从陕北公学以来我们在战火中办大学的艰苦的年代,回忆起在战斗年代,在艰苦的斗争中,我们的同事和同学中那些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烈……我深感有责任把我们在战火中办大学的事迹记述下来。”(本书序言第10—11页)于是,他以自己的记忆和资料为引,整理形成了《战火中的大学》这部回忆录,目的不仅仅是纪念,更是“要使教育战线的同志们不要忘记过去艰苦斗争的年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为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本书第219页)。他深沉的目光,始终向着中国的未来。
桥段·我的心声
面对这样一部具有重大革命史、教育史意义,对于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赓续红色基因有重要价值的作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高度严谨、务实的态度投入编辑加工和出版工作,根据出版社与校史馆以及作者家属——成仿吾老校长之女成其谦老师商定的编辑工作原则,对行文存疑之处逐一推敲确定,对资料图版权问题逐一确认。尤其是在史实核查方面,相关编辑做了大量工作,并得到了校史馆、档案馆和成其谦老师的大力支持,最终成就了一部资料翔实、文本鲜活、催人奋进的经典,呈现给读者。
(本书编辑工作会议(右三为成其谦老师))
成仿吾老校长曾说:“教育是不能脱离政治的。”(本书序言第3页)他引用列宁对资产阶级教育的批判指出:“资产阶级国家愈文明,它就愈会撒谎,说学校可以不问政治而为整个社会服务。事实上,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我们公开声明,学校可以脱离生活,可以脱离政治,这是撒谎骗人。”(本书序言第4页)社会主义的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与资产阶级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希望本书能够激励今天的青年学子更加切实地体会这一点。
华章再续·我们的明天
新的时代有新的召唤。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嘱托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其后一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牢记政治嘱托,高扬精神之旗,开展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印发了《中国人民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十大工程总体方案》,系统推动十大工程一体化建设。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实践研究活动,参与“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举办“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先锋闯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鲜明态度和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人大人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品格。
“ 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
这支动人的歌曲从延河深处走来,穿过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又在今天的青年学子口中传唱。我们将面向更为广博复杂的世界,唱出强国复兴的新乐章。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这支延河上回荡的老歌,我们接着唱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