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文书修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实验室,有这样一群师生,他们埋头于纸卷之间沉浸在历史的世界,不断创造古文书修复的新手段,使六百余件古文书“重获新生”;他们孜孜不倦地进行文书修复,他们致力于掌握西域古文书的学术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珍藏着六百余件唐代西域文书,这些文书来自古于阗国,记录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盛,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多民族交流融合等重要信息,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物载体。

(文书纸张白度检测分析)

(文书纸张酸碱度检测分析)
长期以来,西域学的源头在中国,可是中国的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并没有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些古于阗文书正是开展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文物资料。

(文书纸张纤维显微分析)
古人云:“绢寿八百,纸存千年”。这些历经一千二百多年历史风霜的于阗文书,入藏时已残损严重,大部分无法辨识。多年来,人大博物馆一直努力寻找科学的方法修复这些古文书。

(文书的修补)

(文书的展平)

(修复中首创“开窗镶”保护方式)
经多方探索,2019年,博物馆与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国学院等联合开展唐代西域文书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利用工作,获得中国人民大学重大规划项目《西域文献的整理挖掘与抢救性保护》支持,并成功孵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藏唐代西域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刊发西域文书研究系列文章)
课题组中,有中国西域历史研究、古语言学研究的顶级专家,有长期从事古文书高难度修复的“大国工匠”,也有致力于为国保护文物的普通师生。大家共同的夙愿是一定要尽快修复好这些文书,让收藏、研究、阐释西域文书的学术主动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档案保护修复专业研究生进行文书检测)

(修复及研究团队部分成员)
三年的工作,无数日夜的努力,人大博物馆坚持古法与科技结合,一物一策,针对病害精准攻关,不断创造古文书修复的新手段。在人大博物馆的实验室里,一团团卷缩污损的千年故纸被小心展开,一幅幅唐代西域生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有于阗国王舍弃王位支持中原统一的感人故事,有唐王朝对西域实施有效军事政治管辖的历史证据,也有当时丝路商贾留下的珍贵地理记录西域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文书修复前后对比图)
2022年,六百余件于阗文书基本修复完毕,相关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并已形成论文20余篇,专著2本。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成为全世界收藏于阗文书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代表性研究成果)

经过紧密筹备,10月3日,“遥远的记忆——古代于阗文书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亮相。静静陈列在展厅的于阗文书为我们讲述着感人的历史故事,也展示着人大师生修复工作的标志性成果。





(于阗文书展厅内景)
新时代的人大人必将牢记嘱托,用实际行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修复西域古文书 掌握学术话语权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