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承办的数字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成立仪式举办。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中国”等新概念,作出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建立,是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的目标下,在回应数字中国建设特别是数字法治建设需要的背景下,在对数字法学学科发展规律进行仔细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字法学学科建设,与我国国家战略紧密相联,是数字中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双重战略框架下,法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本次会议聚焦数字法治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加快建构数字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为目标,深入探讨数字法学的未来。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主持会议开幕式,他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从党中央对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角度,阐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立未来法治研究院以及成立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意义,这些举措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回应时代的主题,完成一代人的使命。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姜伟,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负责人周汉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在开幕式致辞,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成立致以祝贺。
姜伟认为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成立回应了数字中国对法治建设的要求,意义重大,并表达了三点期望,即希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数字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要求,遵循数字治理的客观规律。他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希望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术合作,共同探索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诉讼规则、裁判规则和调解规则。
张文显首先就教研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认为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实现了“两个统一”:一是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等统一于“数字科技”;二是把目前相对分散与孤立的有关数字科技的法律研究统一于“数字法学”,用数字法学整合分领域的数字科技法律问题研究。同时就数字法学的研究提出两点建议:其一,数字法学应致力于数字法律、数字法治、数字法理研究,其二,在未来的数字法学研究中要强化系统思维、优化辩证思维、树立全球思维。数字法学的研究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潮上,让科技回答时代的问题,服务人类的发展,为世界人民造福。
周汉华围绕三大体系就国内该如何在数字法学学科体系上进行长远布局,结合中国之治建设学术体系,建立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提出建议。他表示希望在座的同仁共同推进数字法学的研究和发展。
王轶首先阐述了自己对未来法治的理解,他指出一个学科按照自身规律进行建设,必然是先从一个研究机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逐渐加深,到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就可以将学科建设推进到更加深入的一步;同时对教研中心的使命提出展望,希望人民大学能够培养更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思想家、理论家、学术大师,数字法学教研中心同样承担这样的使命和责任。
黄文艺从当今世界的数字化开始谈起,以经邦济世、治国安邦为己任的法学,在数字时代必然要有新的作为,下一步人民大学法学院也拟在学校的支持下进一步自主设立数字法学二级学科,设立数字法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打造数字法学的学术高地,为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和法治世界贡献力量。
在嘉宾致辞后,姜伟和王轶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揭牌。
主旨发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莹分别主持。
在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以“民法在工商社会向数字社会转型中的发展”为主题进行报告,就有体物向无形财产保护的转变,无形财产权发展对传统排他权理念带来的影响,财产的权利义务内在框架、结构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马长山以“数字法学的理论表达”为主题进行报告,其就数字法学的路径概括为方法论路径、认识论路径和本体论路径,并就数字法学的定位、底层逻辑、体系架构等问题进行论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龙卫球分享了其就数字法学学科及其建设的想法,包括学科的独立性、学科基础以及内容特点等,数字法学的学科特点包括独立性、交叉性、动态性与国际战略性,而数字法学学科的建设在今天的中国也有必要加强法学院之间的合作。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谈到了数字法学学科建设的四大体系,包括传统与新兴、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法律与科技,构建数字法学需要用一种包容和共识的态度,如此才能使数字法学茁壮成长。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表示,聚焦数字化时代一定会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基于数字化和数据进行的治理问题,这种利用数据驱动的治理与传统法治到底是什么关系,其从数字化对法治的赋能与数字化技术对法治的挑战为切入点分别进行论述。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政法论坛》主编刘艳红围绕“面向未来的数字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三大问题”进行发言,其谈到数字法学问题的研究应当具有前沿性、交叉性与开放性,数字经济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也需要打造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数字法学。
在第二单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分享了关于数字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建议,并就数字财产作为新型财产权和依法保护问题进行论述,数字法学不仅仅是一个民法学问题,还涉及到知识产权、行政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领域的问题。
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表示数字法学学科的建设是助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法学引领世界法学有效的探索,而路径建设是数字法学建设的重中之重,此外数字治理的伦理问题也应当成为法学界的核心关切。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发言的主题是“数字时代法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风险”,这其中数字法学的学科定位,数字法学的生成逻辑,数字法学的伦理转向都是学术界需要积极回应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彭诚信谈到,数字法学依旧是一种工具或制度性知识,可以从制度性和价值方面观察数字法学的原理变化,这其中法的价值即公平正义,自由尊严依然是数字法治需要贯彻的,即人才是目的。
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岗位****、《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以“纪检监察机关大数据监督的规范化与制度构建”为主题进行发言,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权力监督方式的现代化,同时使得监督更加高效,但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大数据监督的依据等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学术界探究。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熊丙万主持会议。熊丙万表示很高兴能与线上线下的观众一道见证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成立,十分感谢各位来宾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张吉豫对各位专家****就数字法学学科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致以感谢,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会吸收所有的宝贵意见加强数字法学的规划与建设,希望法学院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成立能更好服务于数字中国建设与国际秩序的构建,服务于数字时代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数字法学教研中心的成立,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数字法学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新的里程碑。2017年,为了回应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的需要,人大法学院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法学领域带来的挑战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法治前沿问题,深度促进法学与当代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与交融汇通,建构起对科技革命带来的新问题具有回应能力、对中国法律实践和法律体系具有解释力、对国际学术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和教育平台。
五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在数字法治和数字法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果:依托与最高检、航天科工发起创立“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开展交叉研究,开发系列课程和教材,与互联网法院法官等实务专家合作开设“互联网审理机制创新与审判实务前沿”等双师同堂实践课,实施“智慧司法背景下新证据学的实践教学项目”,举办网络法读书会、未来法治前沿讲座、互联网法治高端峰会、国内和国际论坛等丰富的学术活动;设立全球荣誉讲席,对接全球优秀师资力量,邀请世界知名法学家进行系列前沿讲座。
此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数字法学教研中心,将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指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将不负时代使命,持续探索、砥砺前行,在数字法学领域持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为相关国内、国际规则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储备,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责任编辑:徐小婷)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