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元春表示,北京经济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共同打造的关于北京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的论坛,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北京市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进行研判。他表示,把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核心因素进行比较,能够看到中国经济在供给侧、工业领域、高新技术等方面都交出了亮丽的答卷。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科技技术驱动进行转变过程中,要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新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他表示,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追求当前GDP复苏速度,而应当将具有更长远的目光。宏观经济可能会面临新的逆周期和跨周期的特点,因此,北京需要特别注重两点:一是对经济波动要有更高的容忍度,二是对科创投入要有一些组合模式。
在论坛主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杰作了题为“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年第三季度)——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对GDP支撑效应的北京经济”的主报告。他表示,北京必须从提升来源于以全国领先的一流高等院校和各类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导的科技创新投入,以及来源于以高精尖企业的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研究、产业链协同性研究为主导的R&D经费投入方面入手,全面启动鼓励政府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各项政策,通过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投入对GDP支撑效应机制的形成,依靠全面构建北京特色的“科技创新投入+高精尖产业体系”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体系,将北京未来一定时期内的GDP维持在较为合理的中高水平。
在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张木介绍了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情况。他表示,北京作为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排头兵,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等都是促进首都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支持,通过提供研发经费,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合作的良好创新生态。
林光彬表示,金融在北京的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未来应以创新和开放作为两大驱动,以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作为两大手段,提升财政、实体经济实力和力度,包括可持续和资质效度,对内创造新需求,对外提高北京影响力。提高北京经济发展的韧性,也应该和财政金融紧密地结合起来,设计好的体制机制,积累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生态。
倪国华表示,北京聚集了很多创新资源,不仅仅是针对北京这个小市场的创新,还有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北京自身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可能存在结构性的扭曲问题,另一方面,在以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企业部门研发投入为主的科技创新投入传递到GDP增长效益的过程中,北京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驱动来支撑GDP增长,其核心要素是人。因此,如何利用人才机制真正推动创新,这是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杰表示,在北京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例相对较高,要想推进北京的科技创新,使北京经济进一步稳健持续发展,就要重点提速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北京借助于自贸区和两区建设,形成国际循环,与国家的双循环形成了同心圆,并行发展,从高端服务的角度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本含量来推进科技创新。
刘晓光表示,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占比较高,这两个因素在疫情的影响下,分别构成了对于北京经济、宏观经济稳定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全国高新产业以及出口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北京因为高新产业占比更高,不管是高新制造业还是高新服务业,在疫情期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不管是北京还是全国的服务业,到目前为止尚未恢复,导致很多产业复苏存在天花板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杰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北京要从基础研究、产业链和供应链完整性以及产业链的创新性融合等方面开展突破性的探索和研究,更好地利用创新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整个科技创新对地方GDP增长的支撑效益。
(责任编辑: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