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元春在致辞中指出,学术评价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既是“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者,也是中国学术评价体系的探索者,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问题、中国需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完善的“双一流”学术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学术评价成果,切实支持和推动中国“双一流”建设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论坛的第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主持,共有四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原主任武宝瑞的报告回顾了“双一流”建设的历史脉络,指出“学术评价未被作为核心要素”是一个重要问题,学术评价应通过多种路径融入到“双一流”建设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的报告谈到,一流人才是一流学科的决定性因素,要重视一流人才的评价,突破现有的文献计量和同行评议评价模式,充分利用开放式评价方法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进行评价,识别出前沿****,并要设立前沿****工作室,快速建成一流学科。《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朱剑编审的报告,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的尴尬境地、路径选择与评价支持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周谊概要地分享了北京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实践,指出学术评价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宇)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刘益东、《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朱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周谊)
论坛第二阶段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主持,共有四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南京大学****叶继元的报告,阐述了“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评价的进展、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指出要强调学术成果的内容质量评价。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研究员的报告,呼吁“双一流”建设的评价要改革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与指标,并且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博雅****张大庆谈了跨学科评价的问题,强调不仅要建立公开公正的评价体系,更要对创新保持宽容的态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和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邱均平的报告介绍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新指标与新方法,即发展指数的应用。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南京大学****叶继元、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北京大学博雅****张大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邱均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在论坛总结发言中指出,八位专家的报告分享了关于“双一流”学术评价最前沿的问题和最新的观点。然而,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术评价仍然处于“外环边缘”,需要学术界、期刊界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发挥学术评价的作用,支撑“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