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汉办党委书记、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静炜,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主席杨慧林等18位理事出席开幕式。

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特里尔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安卡拉哈芝巴以剌木大学,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蒙古国立大学,墨西哥美洲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新华通讯社等中国高校和机构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刘伟在致辞中表示,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起,至今已举办六届。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改革开放相伴随的独特风景,正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的过程,而世界汉学则为这道风景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的日子里重新梳理汉学的发展,也期待发展中的汉学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肩同行,使中外互鉴、文明对话的影响力不断拓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理解中国”,而汉语中的“理解”一词,亦即“以理解之”。这就是所谓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理解”,是通向和谐的必经之路;在理解“他者”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也会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更新。希望在世界汉学大会这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上,中外****可以“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既分享世界对中国的阐释,也感悟中国对世界的意义。

杜鹏主持开幕式。

马箭飞表示,在全球化继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各国家各民族各文明之间都更加需要彼此理解、和谐共生。汉学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促进多元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自身也需要更多的省思和包容。这就是本届世界汉学大会选择“理解中国:包容的汉学与多元的文明”作为主题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孔子学院总部将继续以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为己任,致力于增进人文交流和国际理解,发扬汉学传统,繁荣汉学研究,让中国与世界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让世界多元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后的三场主题发言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爱丁堡大学教授费南山和耶鲁大学教授司马懿主持,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柯马丁、鲁汶大学教授钟鸣旦、罗兰大学教授郝清新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阐述“理解中国”的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维规、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惟善以学术对话的方式对主题发言进行回应。
柯马丁作了题为“在古代世界理解古代中国”的演讲。他展望了“包容性”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面向,并表示,受到考古新发现的启发,海内外对中国古代研究的兴趣正在不断高涨。以“诗”在不同文明中的阐释为例子,柯马丁提出,对古代文明的错觉来自于双重误解:一方面,我们没有认识到两种(或更多)古代文明之间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我们不承认我们今天与任何古代文明之间的差异。

方维规在回应中表示,柯马丁教授的演讲在“古代”“中国”和“理解”三个方面具有启发性。我们在将中国古代思想应用于当代目的时必须格外小心,因为只有在宏大的世界框架内研究古代中国,我们才能理解古代中国与同时代的古代世界的差异,理解古代中国与后世的差异。为了达成这种理解,跨学科的对话和比较的视野是切实可行的。

钟鸣旦以“书籍的文化间巡回传播: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建立一个‘之-间’的文本社群”为题发言。他认为,历史研究可视为关于“他者”的艺术,因为历史学家所调查的是生活在另一个时间、空间的人。在文化交流史研究上,“他者”更是占据了中心位置,因为历史学家试图去理解通过与他文化的相遇所发生的事情。人们之间的任何相遇都可引发出一段故事,这个故事可能通过文本、图像、艺术品、建筑、社群、礼仪来表达。因此,研究者们可以试着去捕捉这些人之间最初的相遇,即他们的“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也是一门寻求“之-间”的艺术。

李天纲在回应时表示,文本在传播过程中,肯定不能全部展现他的原来面目,因此我们仍然面对按照自身想象去“发明”对方的危险;但钟鸣旦教授的“之-间”理论强调了知识的传播仍然是有效的,中西方的译者和读者不断地传译、理解对方,最终通过出版书籍,吸引读者,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文本社群,因而达成了一种中西文化“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郝清新作了题为“中国的佛经翻译”的发言,探讨佛教经文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对中国接受后来异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公元一世纪佛教的传入是中国文化在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最早遇到的一次巨大挑战。在外来宗教的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其典籍文献还是口传的教法都须译成汉语。然而,汉语在语法上与经文的源语言即梵文和普拉克利特语的语法却大不相同。语言上的差异再加上主要概念上的隔阂使得佛教更难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经翻译过程非常复杂。

惟善在回应中认为,要把汉语佛典翻译成英语的最大障碍是汉语佛典的原始语言母本已经缺失。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对汉语佛经的文句的理解以及音译词的读音问题都是很难把握的。由此,梵文等语言在汉传佛经英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便不可忽视,特别是解决汉音字如“禅”的读音问题。

本届大会根据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的建议,力图缩小规模、凝练议题,着重于更充分的对话和交流。为此,本届大会的全部发言都采取中外****直接对话的方式。在三场主旨发言之后,大会设有“汉学的译介与对话”“汉学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汉学与跨学科研究”“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海外汉学与本土学术”等五场专题会议,30余位海外****,40多位参加“孔子新汉学计划”的海外博士生以及近30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围绕这些前沿议题进行一对一的学术交流。****们普遍认为,汉学最突出的特质就在于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学科。汉学不仅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媒介,同时也必然启发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必然通过不同思想的交流、交锋、交融,推助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通。

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起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五届,从“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汉学与跨文化交流”“汉学与当今世界”“东学西学四百年”到“比较视野下的汉学:传统与革新”,11年来,世界汉学大会始终致力于跨越历史传统与文化身份的隔阂,倡导当今世界由对话而增进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异,从差异而达致和谐。

相关链接:
[CCTV新闻联播]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开幕
[光明日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开幕
[光明日报]“分享世界对中国的阐释”——写在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闭幕之际
[新华社]世界汉学大会在京举行 中外****共商汉学发展
[中国新闻社]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中国日报]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教育报]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包容性”汉学研究受关注
[新华网]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中国网]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 聚焦汉学发展开展多元文化交流
[新京报]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如何理解中国解中国
[法制晚报]百余中外****聚人大 探讨汉学发展
[北京青年报]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北京广播电台]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11月3日上午10点,整点快报栏目)
[网易]第六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