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赵锡军主持。

魏革军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他梳理了新的监管体制和新一轮金融开放的特点,并对吴晓球及其团队的新作《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现实动因与理论逻辑》进行了点评。魏革军认为这部著作重点关注金融监管改革的逻辑、准则的变化及其动因,体现了金融监管思路和思想,在深化金融监管关键时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吴晓球发表主旨演讲。他肯定了理论研究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当前我国加速的金融开放过程中,金融监管要随着金融基础架构的变化而变化。不可阻挡的金融脱媒力量和科技进步带来了金融结构和业态的变化,进而导致了金融功能和风险的变化。在此背景下,需要明确金融监管改革逻辑,将金融监管的重点、顺序、架构和准则设计系统化,做好宏观审慎和微观市场行为监管的合作与衔接。

在专家研讨环节,王忠民从投资者角度发表了对金融监管的看法。他认为,处理金融自身的风险不仅要依靠监管,还需要进行金融深化,发展衍生品市场,改善社会信用状况。

曹凤岐从现代金融的特点讲起,分析了近年来金融的发展变化,并对金融监管的机构改革方案进行了评价。

宋逢明对比了以直接金融为主的美国和以间接金融为主的中国在金融风险处理方面的不同做法,肯定了证券化和金融创新对分散化解风险的作用。

王国刚指出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强调平衡好资本和债务的关系,注意未来发展的财富管理产品类型。

王胜邦从全球化的视角、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分享了他对金融风险的理解,并发表了对金融自身和金融监管复杂性的看法。

刘青松就金融改革目标和中国传统的法治文化的关系发表了看法,并强调了法制建设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薛军认为,近期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是一次成功的帕累托改进,他对监管和发展的关系、监管和股东的关系、监管和财政的关系都进行了分析。

贝多广着眼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发表了对于我国杠杆率的看法。

张杰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并非不成功、中国的金融结构并非不合理、传统并非不美好,中国的金融监管终于走上了自我选择的道路,这一点有重要意义。

吴晓球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开放、友好的交流态度。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改革研讨会暨《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现实动因与理论逻辑》新书发布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