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大考古发现评选,是为了进一步宣传考古新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展示安徽悠久灿烂文明史,安徽省文物局决定自2019年起,开展两年一次的“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
今年的评选是首次举办,采取领队个人申报、网上投票、专家评审等流程进行。主办方利用网络平台对申报的 21个项目进行网上投票,2020年1月6日至7日,安徽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21个项目负责人PPT汇报、评委提问、召开评委会讨论、无记名投票的程序进行,最终评选出“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人民大学王晓琨副教授主持发掘的魏庄遗址,被专家认为是填补皖中至皖西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入选了第一届“安徽十大考古发现”。
2019年春,为配合安徽省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魏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商周和唐代的46处遗迹,其中32个灰坑、9座墓葬、2处路址、1处房址、1处灶址及1条灰沟。

新石器时代墓葬8座,均为南北向竖穴单人浅坑墓,随葬品包括鼎、豆、壶、罐、盆、杯、纺轮等陶器;石钺、石锛、石凿、玉璜、玉佩、玉纽扣等石器。
商周时期房址1座,由踩踏面和柱洞组成,部分柱洞的洞口残余有一圈红烧土痕迹。灶址位于踩踏面东侧中部,为一座近似三角形的坑,坑壁及部分坑底有大量人工堆砌的红烧土块。


唐代墓葬1座,窄长方形竖穴土坑,不带墓道,木质盒状棺木,用挡板分隔成头箱与脚箱。出土有四系罐、盘口壶、碗等瓷器,还有铁剪、铜钗、开元通宝铜钱等。

工作过程中,发掘人员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和资料整理,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经过发掘确定,魏庄遗址主要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揭示出明确的生活区和墓葬区,文化特征鲜明,鼎、豆、壶为基本陶器组合,另有玉璜、石钺、石锛等,既与薛家岗文化相似,又有明显不同,填补了皖西南和皖中之间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为全面认识皖西南与淮河中游、宁镇等区域之间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资料。


本次发掘的主要工作人员有王晓琨、张文治,姜波、刘爽、孙静怡、张之航;还有桐城市博物馆的吕昭文、叶鑫;安徽建筑大学的徐傲、谢伟、李平、张瑶等以及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考古学博士生鲁梦琦。我校艺术学院的赵前教授为工地拍摄全景照片;我校社会与人口学院孟向京老师做发掘地的社会和人口调查;历史学院2018级考古硕士生张开亮对遗址进行三维建模,2019级研究生张之航负责RTK测绘及数据处理,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春假期间,我校考古学生社团——金石轩的20余名本科生也参与了发掘,不仅学习了写探方日记、洗陶片、清理墓葬,得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体验了乡村生活,更是在考古工地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