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钟正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等专家****与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但也出现了一定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内需较为乏力,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幅度较大;第二,出口增速超预期上涨,但上涨动力很难持续;第三,民营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加大,实际状况不容乐观;第四,就业压力有所增加,企业用工需求开始减弱,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前景值得担忧;第五,企业家信心指数、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以及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等微观主体信心指数同步回落,各界对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

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显现的同时,需要警惕可能会出现的七大风险点。一是,在民企效益恶化与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需警惕民企债务违约的风险;二是,在居民收入下降、房价持续上涨与家庭债务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需警惕居民消费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三是,在民间投资增速的回升势头并不稳固,而且掣肘民间投资增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善的状况下,需警惕民间投资再次快速下滑的风险;四是,在政策发力“稳增长”的背景下,需警惕地方债务进一步膨胀的风险;五是,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通胀压力双双增大的环境下,需警惕经济滞胀风险;六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下,需警惕股市持续低迷与人民币汇率贬值扰乱公众预期的风险;七是,在国际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的环境下,需警惕外部风险对国内经济负向冲击的风险。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应对的宏观政策要更加积极、更加相机调控。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积极扩大内需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扫清机制体制的有关障碍,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与提振民间投资;二,加大财政政策的积极力度,重点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降低当前有所偏高的宏观税负,更有效地应对经济的下行压力;三,货币政策需要维护流动性的稳定充裕,并且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疏通,使前期实施的降准等一系列政策操作有效地传导至实体经济;四,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从而更好地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五,加强各类宏观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形成合力。而在美国处于加息周期的背景下,中国应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偏紧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这一政策组合,保证国内宏观政策的独立性;六是,加强预期管理,引导公众预期保持稳定。
杨瑞龙主持了第二单元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讨论会”,与会嘉宾围绕9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
钟正生表示,民企是最有生机、活力和效率的。但是,去年1-9月份,地方国企的投资回报已经显著超过民营企业,这就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地方国企的投资高回报率能否持续?其次,民营企业投资回报率低是否与经营效率相关?在国企盈利增长不可持续和民企盈利的改善无法显现的两种情形下,未来企业盈利将会有明显的变化。

刘煜辉认为,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要的绝对不是中美之间所谓的3800亿贸易逆差,而是要孤立和排斥中国,其根本目的是要解体过去帮助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这个压力就很大。这将直接导致对于中国供给侧的巨大压力。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明显的就会看到宏观经济中债务的上升,进而导致宏观经济进入滞胀的隧道。如何应对?第一是要继续开放,特别是市场的开放;第二则是要改变过去靠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式,要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

吴庆在对物价水平、企业投资、就业状况、中小企业融资等指标的分析后表示,对于未来经济结构预测方面,政府对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比上半年的预测降低到一个更低的水平上。从经济增长短期来看,经济的下行趋势已经出现,中长期水平上,经济的下行压力还会持续。

“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品牌论坛“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在十周年之际重点打造的常规性活动,拟于每月举办一期。分析会突出“时效性、学术性、政策性”,旨在汇聚政府部门、行业和学术界的思想力量,针对宏观数据进行及时分析,把脉中国经济,提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