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由哲学院教授欧阳谦主持,哲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校人事处处长韩东晖和艺术学院副院长牛宏宝分别代表哲学院和艺术学院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尚杰代表****致辞。他们对马里翁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充分评价了马里翁的思想和学术成就。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高等教育合作副专员顾博(Thibault Curmi)代表法国驻华大使馆致辞,他高度肯定了此次活动对促进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法语系主任郑鸣担任翻译。
在简短致辞之后,马里翁开始了题为“论现象学的神学效用”的专题报告。马里翁在报告中首先讨论了将现象学运用于神学时的各种障碍,进而从现象学的原则和方法入手来探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并引入自己提出的“充溢现象”和“被赠礼者”的观念,从而解释了为何神学是现象学的一种本质性兴趣。

接着,马里翁从神学,尤其是《圣经》文本对启示的相关讨论出发,揭示了神学中的启示问题如何在根本上就是现象显现的问题,即现象学问题,从而从神学角度说明了以现象学方式讨论神学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参加讲座的师生也就相关内容向马里翁提出了问题。马里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回应。

此次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兰西论坛”的系列讲座之一,讲座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现场座无虚席。

下午的研讨会由哲学院和外国哲学研究院主办,李科林主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冯俊,马里翁夫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欧阳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靳希平,副教授刘哲,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黄作,国际关系学院法语系主任郑鸣等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以冯俊的致辞开始,他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前辈****庞景仁以及自己对法国哲学的研究经历,简要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和整个中国的法国哲学研究历程,并对推动中法两国哲学和文化交流提出了看法。
马里翁对冯俊的致辞进行了回应。他回顾了自己对笛卡尔哲学的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学习历程,并从中法两国的开放性特征出发,指出中法两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应该在文化交流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并不断加强两国哲学和文化领域的交流。
之后,与会专家就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分、现象学与当代法国哲学的解构传统的关联、当代法国哲学解构传统的积极意义、当代哲学对整个哲学思维传统的变革、哲学的前景等重要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此次讲座和研讨会是马里翁中国之行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除了中国人民大学之外,马里翁还会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就不同主题进行专题演讲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