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中国人民大学是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亲手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它的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建立的陕北公学。

  财政金融学院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所设立的八大院系之一,与中国人民大学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十年。今天的财政金融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3月正式设立的财政信用系。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高级的经济建设人才。

  财政信用系的一批青年教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从1950年到1972年的二十余年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用系的财政、预算、短期信贷和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等专业共培养出本科、专科以及研究生班学生三千余人,他们相继走上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各个岗位。改革开放以后活跃在全国各地学术界的财政金融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大多是这一时期财政金融学院的毕业生。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复校后设立的财政系下设财政、金融、会计教研室,1987年增设国际金融教研室。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下,财政金融学科取得了空前的发展。1997年,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金融系和投资经济系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自此,财政金融学院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财政金融学院下设财政系、金融系、保险系、投资经济系和电子应用中心,现有在校学生1219人(含留学生12人),其中本科生765人、研究生432人(硕士生319人、博士生113人)有财政和金融两个本科生专业,两个硕士学位学科点、两个博士学位学科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金融学专业为全国重点学科,财政学专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硕士质量评估中被评为全国同类专业第一。在2001年的全国重点学科通讯评审中,财政金融学院的财政、金融两个学科同时位居全国同类学科第一名。财政金融学院汇集了我国财政学、金融学和投资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全院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他们中既有黄达、王传伦、陈共周升业等国内外知名的老一代财政金融领域的泰山北斗,又有以高培勇、吴晓求、陈雨露、郭庆旺、刘曼红、谭荣华、任淮秀、张洪涛为代表的在社会上已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1978年以来,财政金融学院共培养出毕业生5000余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700余名,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中最活跃和充满生气的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进入了国家财政金融的决策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中高级管理层。

  回顾财政、金融和投资经济学科近50年的发展历程,我院财政金融学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学者的悉心指导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始致力于转轨经济中的财政金融投资理论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共承担科研课题45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13项,国家教委项目19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35部,教材23部。其中《货币银行学》和《财政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教材,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我院教师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严谨治学的精神,潜心研究为国务院、北京市政府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其中吴晓求教授向北京市政府提出的成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办公室的建议,张洪涛教授为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所作的关于中国保险监管体系的改革建议等,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并被采纳。高培勇教授在中南海为国务院领导所作的税法讲座受到朱镕基总理的高度赞扬。

  依托学院的学术力量建立的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是财政金融领域第一批获教育部批准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学研究基地。中心下设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财税研究所和风险投资研究所三个子机构。中心以开放式的科研机制、一流的服务平台,吸收全国财政金融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驻所研究,从而不断推动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的发展。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财政部财政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联系。每年一届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已举办5届)和中国金融国际论坛(已举办2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学院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一桥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斯蒂格利茨、蒙代尔、米什金、兹维·博迪和哈维·罗森等国际知名学者先后应邀到学院发表学术演讲。最近举办的‘黄达-蒙代尔’著名经济学家系列讲座以其学术性和交流性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新世纪来临,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发展也将紧扣时代的脉搏,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紧密结合。我们将以雄厚的师资力量、鲜明的教学研究特色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建设一所世界知名的财政金融学府,充分发挥中国财政金融理论基地的作用为国家财政金融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金融学学术带头人:

  黄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第一届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是我国货币银行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作:《黄达文集》(2000)、《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1999)、《货币银行学》(1997)。

  吴晓求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所长,兼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金融顾问等职,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曾参加我国资本市场许多重要政策的讨论和修改。主要代表作:《证券投资学》(2000)、《居民收入资本化趋势的实证分析》(1999)、《投资者利益保护与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1999)。

  陈雨露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公派赴荷兰提尔堡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国际金融、金融理论与政策。主要代表作:《国际金融》(2000)、《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1997)

  刘曼红教授,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从事风险投资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1997年回国。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主要代表作:《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投资家》(2001)、《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1998)。

  财政学学术带头人:

  陈共教授,著名财政学家,社会公共需要论倡导者,中国财政学会税务学会常务理事,任教育部普通高校财经专业核心课《财政学》主编,任教育部《面向21世纪财政专业系列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项目主持人。

  安体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前院长,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税收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以来主持5项国家社科、国家教委和中国税务学会等的研究课题,出版《税收负担研究》、《当前中国税收政策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40多篇。

  高培勇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副会长。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国债经济学基本原理著作的完成人,其在90年代中期出版的《国债运行机制》一书,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

  郭庆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1996年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财政理论,期间作为访问学者赴荷兰提尔堡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做学术访问任教育部21世纪财政专业《财政学》主编。专著《税收与经济发展》获199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中国财政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入选2000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