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邹骥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8

邹骥 性别:男
专业职称: 兼职教授
行政职务:
办公室电话:(86-10)**
电子邮件:zouji@ruc.edu.cn; zouji61@126.com
联系地址: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楼A座802室环境学院办公室转交(100872)


基本资料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科研项目
目前教授课程
奖励与荣誉称号
学术成果
教育背景 2007,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
1999,欧洲联盟委员会第十一总司(环境、核安全与公民保护)经济分析与环境前瞻研究处实习研究员
1995-1996,英国,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
1995,美国,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访问
1993-1997,中国,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中国,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技术经济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84-1986,中国,清华大学研究生班,管理工程专业
1979-1984,中国,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1-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2009-今,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
2000-2010,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COP)气候谈判中国政府专家组成员,谈判代表团代表,负责能力建设与技术转让;
2001-2008,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
2000-2006,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政策研究项目,主任;
2000-200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1995-2000,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1992-1995,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讲师;
1990-1991,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现称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社会实践;
1988-1992,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
1986-1988,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教


社会兼职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董事会成员(member of director board);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委员会执行委员


科研项目 [41]2011,“胶州湾水质保护项目(TA 7219-PRC)”,“青岛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子课题”,亚洲开发银行,课题负责人;
[40]2011-201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召集人(Coordinating Lead Author);
[39]2009-2010,“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课题负责人;
[38]2009-2010,“省市级实施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英国政府战略项目基金(SPF),课题负责人;
[37]2008-200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技术转让专家组成员;
[36]2008,“气候变化的背景文件:技术开发与转让项目”,“第三部分:克服技术转让壁垒和障碍的机制子课题(合同号:16432)”,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课题负责人;
[35] 2007-201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第7课题第4专题“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关于‘技术开发与转让’的中国提案研究”,国家科学技术部,专题责任人;
[34]2007-2009,国家宏观环境战略研究“能源与温室气体专题”,环境保护部和中国工程院,首席专家;
[33]2006,“中国乡镇企业能源效率改善项目评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课题负责人;
[32]2005-2006,“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贵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贵阳市循环经济办公室,课题负责人;
[31]2005,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亚洲东北经济增长与环境项目,顾问;
[30]2004-2005,“全球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国家自需求评估”,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财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负责人;
[29]2004“‘工业可持续发展网络化信息共享系统’用户需求研究”,荷兰政府、国家信息中心,课题负责人;
[28]2003-2004,“城市基础设施评估方法研究”,建设部科技司,课题负责人;
[27]2003-2004,“奥运会总体影响(OGGI)”,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项目总执行负责人、环境影响分课题负责人;
[26]2003-2004,中国国家气候变化战略大纲研究,挪威政府和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合作项目,项目咨询专家;
[25]2002-200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Lead Author);
[24]2002-2004,“气候变化省级决策者能力建设项目(研究与培训,第1-2期)”,英国气候变化挑战基金项目,课题负责人;
[23]2002-2003,北京-河北生态圈项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核心专家;
[22]2002-2003,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课题负责人;
[21]2002,专家会议技术需求评估方法背景文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技术需求评估专家会议咨询专家;
[20]2001-2005,亚洲开发银行环境经济与管理独立项目核查专家;[19]2001-2003,欧州联盟环境战略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
[18]2001-2003,环境产业管理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政策分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课题负责人;
[17]2000-200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非附件一缔约方能力建设”谈判对案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负责人;
[16]2000-200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开发与转让”谈判对案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负责人;
[15]2000-2001,运用〈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在“西气东输”项目中吸引外资的可行性研究,日本科技振兴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联合研究项目,主要参与人;
[14]1999-2004,中国酸沉降综合监测研究项目(IMPACT),中国-挪威酸沉降合作研究项目,负责酸沉降影响经济分析部分的研究;
[13]1999,欧盟能源政策和推行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实习奖学金项目,欧盟委员会第十一总司(环境、核安全与公民保护总司)B1处(经济分析与环境前瞻研究处),课题负责人;
[12]1998-1999,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the China and Mongolia Country Department, the World Bank)环境管理咨询专家,“世界银行北京市环境项目”
[11]1998,“南北资金流动项目(01012.00):实施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潜力的研究”,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咨询专家;
[10]1997,“国际资金流动与环境项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咨询专家;
[9]1996,中英环境管理实用环境经济学培训项目:中国大气污染管理经济学子项,英国海外开发署(ODA)与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NEPA)咨询专家兼译员,;
[8]1995-1996,“世界银行山东省环境项目”,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环境管理咨询专家;
[7]1995,1996,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中英学术交流计划项目,英国文化委员会;
[6]1995,“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地区咨询项目”,全球环境基金(GEF)咨询专家;
[5]1995,环境与发展项目:中国重庆工业污染控制管理框架评估研究,RFF夏季实习研究奖学金项目,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FF),课题负责人;
[4]1994-1995,“世界银行重庆工业改革与污染控制项目”,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环境管理咨询专家;
[3]1994-1995,排污收费基金管理与使用,中国排污收费制度设计与实施研究子项目,中国环境保护技术援助项目(B-8-1),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2]1993-1997,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发展计划基金项目;1994-1997,JGF后续项目,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1]1992-1994,环境影响评价经济分析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局。



奖励与荣誉称号 [3]2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研奖励(部级;
[2]1998,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经济学三等奖(部级)
“中国的能源财税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Air Pollution, Energy and Fiscal Policies in China: A Review),载于《Applying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to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7);
[1]199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
张坤民主编,马中,邹骥等合著《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学术成果 6.1 论文
[29]杨宝路,邹骥,冯相昭,北京市居民通勤方式研究与低碳化策略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2): 32-36,(SSCI);
[28]崔学勤,王克,邹骥.中国风机制造技术转移模式与技术进步效果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64-70,(SSCI);
[27]邢璐,邹骥,石磊,小康社会目标下的居民生活能源需求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 131-135,(SSCI);
[26]邹骥,王克,傅莎.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城:国际气候谈判评价与反思[J].环境经济, 2010: 24-29;
[25]邹骥,张云,冯相昭.贵阳市宏观经济运行及其物质流情景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2): 16-17,(SSCI);
[24]邹骥,傅莎与王克,中国实现碳强度削减目标的成本[J].环境保护,2009(24): 26-27,(SSCI);
[23]邹骥.气候变化领域技术开发与转让国际机制创新[J].环境保护,2008(09):16-17,(SSCI);
[22]邹骥,周景博,庞军等,奥运环境影响预评价研究[J].环境保护,2008(17): 16-21,(SSCI);
[21]庞军,邹骥,傅莎.应用CGE模型分析中国征收燃油税的经济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 69-73,(SSCI);
[20]邹骥,杨宝路.生态经济市建设规划的分析框架——以贵阳市为例[J].环境保护,2007(18):31-34,(SSCI);
[19]杨宝路,邹骥.承载绿色奥运的可持续交通[J].环境保护,2007(16): 21-23,(SSCI);
[18]邹骥,王海芹.浅谈多边环境公约背景下国际技术转移的特殊性[J].环境保护,2007(8):37-40,(SSCI);
[17]邹骥,张云,冯相昭.中国经济、能源与环境关联的综合观察:现状、问题与政策[J].载于《现代中国环境论》(Aichi University 21st Century COE Progra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2007
[16]冯相昭,邹骥,马珊.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2):19-25,(SSCI);
[15]王青,邹骥,王磊.基于系统思想的几个大气污染控制策略[J].环境保护,2006(4):54-56,(SSCI);
[14]田旸,邹骥.运用环境经济管理手段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初探[J].环境保护,2005(8):28-31,(SSCI);
[13]许光清,邹骥.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动力学[J].经济管理与经济管理,2005(1):69-71,(SSCI);
[12]邹骥,徐燕,技术开发和转让: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J].环境保护,2005,(1):64-67,(SSCI);
[11]庞军,邹骥,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在环境经济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5,(1):49-53,(SSCI);
[10]Wang, Can, JN. Chen,J. Zou, “Decompsostion of engery-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 1957 – 2000[J].Energy, 2005,30 (1): 73-83,(SCI);
[9]褚俊英,陈吉宁,邹骥,王灿,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资源配置效率比较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4(2):115-119,(SSCI);
[8]褚俊英,王灿,王琦,陈吉宁,邹骥,水价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行为的影响研究评述[J].中国给水排水, 2003, 19(11):32-35,(SSCI);
[7]褚俊英,陈吉宁,邹骥,我国城市水环境产业发展规模和市场容量的SD模型,环境科学[J].2002:1-7,(SSCI);
[6]邹骥,陈吉宁,张俊杰,王灿,艾宁,齐小凡,对布什政府取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承诺的分析[J].环境保护,2001(5):36-38,(SSCI);
[5]Zou, Ji, and J. Li, “China: CDM Opportunities and Benefits”, in Duncan Austin and Paul Faeth Fin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ith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0
[4]Zou, Jiand J. Zhou, “Restructuring Water Industry in China: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 Vol.11, No.3, pp.316-321,(SCI);
[3]邹骥、张坤民:“京都会议与京都议定书:背景、形势和影响”[J].世界环境,1998(2):5-8;
[2]Zou, Ji, "Energy Policy: An Important Overla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Dvelopment,", STICERD Bulletin, No. Spring 1995,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邹骥.环境经济定价技术原则,工作文件,1995,环境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
6.2 著作
[11]邹骥主编.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技术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0]邹骥主编.中国人类发展报告1009/10: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
[9]邹骥,王克,傅莎等著.环境有益技术开发与转让国际合作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袁周,邹骥主编.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7]张象枢主编,邹骥、周景博副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6]邹骥著“关于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灵活机制’问题的理论与政策背景分析”,载于胡鞍钢、吕永龙主编《能源与发展:全球化条件下的能源与环境政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5]邹骥著“开放经济与全球气候保护”,载于刘燕华、周宏春主编《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邹骥著.环境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3]邹骥著“科学技术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展示的前景”,载于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导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邹骥著“用经济手段控制大气污染:以中国能源财税政策为案例”,载于胡涛、王华东主编《中国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邹骥、张象枢著“促进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环境保护在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选择”,载于李政道、周光召等主编《绿色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6.3 研究报告
[5]“Impact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A Case Study of China”, a report prepared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low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ject sponsored by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and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November 1997;
[4]“环境经济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局和世界银行机制建设后续项目研究报告,北京,1997;
[3]Spofford, Jr., Walter O., X.Y. Ma, J. Zou, and K. Smith, "Assessment of the RegulatoryFramework f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Xiaoqing River Basin: a Case Study of Jinan Municipalit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June 1996
[2]Spofford, Jr., Walter O., X.Y. Ma, J. Zou, and K. Smith, "Assessment of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in Chongqing", 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February 1996;
[1]Zou, Ji," Review and Prospect: GEF's Practice in China", Asian Regional Consultation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Bangkok, Thailand, 6-7 April 1995
6.4 会议论文
[6]Zou Ji, “Assessing Climate Technology Nee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Experiences”, presented at the 2nd World Congress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 AERE/EAERE, Monterey, CA, USA, June 24-27, 2002;
[5]Zou Ji, “Working Paper on Tools and Methodologies in Assessing Technology Needs”, prepared for the UNFCCC/UNDP expert meeting on methodologies for technology needs assessments held in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from 23-25 April 2002;
[4]Zou, Ji, “Gateways to the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Energy and Resources, Japan Society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Vol. 22, No.1, 2001, pp 25-27;
[3]Zou, Ji, “China: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Variables Influencing on Technology Transfer Related to GHG Mitigation”, prepared for the Workshop on Technology Transfer for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sponsored by Beij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Beijing),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and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lectrical Power Industry (Tokyo). Beijing, China, November 14-17, 1997;
[2]Zou, Ji, “Water Resource Policy and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towards Sustainable Cities in APEC, Beijing, China, September 18-20, 1997.
[1]Zou, Jiand H. Y. Yuan, “Air Pollution, Energy and Fiscal Policies in China: A Review” (in English), presented atthe Workshop on the Use of Economic Instruments i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 Programme of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EPA), Beijing, China, 9-10 October 1996



相关话题/中国人民大学 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