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郑志刚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7

返回郑志刚
职称:教授 职务:
电子邮箱:zhengzhigang@ruc.edu.cn 办公电话:**



教授简介
研究成果

教育背景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2009年7月至2012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副主任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经济系访问
2010年1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0年12月到2011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与经济研究所访问
2011年7月起,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
2012年12月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应用金融系主任学术和社会兼职《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期刊匿名审稿人,《证券市场导报》特约编委,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人大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讲授课程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和证据(硕博连读研究生文献导读课程)公司治理与经理人薪酬激励(金融专硕,EMBA案例研究课程)公司财务(本科,在职研究生教学课程)科研方向公司治理、经理人薪酬、法与金融、公司财务




代表性学术成果论文:
郑志刚、阚铄、黄继承,“官员在职读研与政治晋升中的激励扭曲”,《经济学报》,2017年第1期。
郑志刚、梁昕雯、黄继承,“独立董事薪酬提高能带来预期的激励效果吗?”,《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2期。
郑志刚、阚铄、黄继承,“独立董事兼职:是能者多劳还是疲于奔命?”,《世界经济》,2017年第2期。
郑志刚、李俊强、黄继承和胡波,“独立董事否定意见发表与换届未连任”,《金融研究》,2016年第12期。
郑志刚、郑建强、李俊强,“任人唯亲的董事会文化与公司治理”,《金融评论》,2016年第5期。
郑志刚、邹宇和崔丽,《合伙人制度与创业团队控制权安排模式选择——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0期。
Zheng Zhigang, Li-an Zhou,Yanmei Sun and Chao Chen,“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Legal Investor Protec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SSCI), 20(1), 39-47, 2016.
郑志刚、梁昕雯和吴新春,《经理人产生来源与企业未来绩效改善》,《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郑志刚、成为和许荣,《对上市与企业绩效改善关系的再检验-基于我国制造业配对样本的证据》,《金融研究》,2014年第9期。
郑志刚、吴新春和梁昕雯,《高控制权溢价的经济后果:基于“隧道挖掘”的证据》,《世界经济》,2014年第9期。
郑志刚、殷慧峰和胡波,《我国非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来自我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证据》,《金融研究》,2013年第2期。
郑志刚、许荣、林玲和赵锡军,《公司治理与经理人的进取行为——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金融评论》,2013年第1期。
郑志刚、孙娟娟和Rui Oliver,《任人唯亲的董事会文化和经理人超额薪酬问题-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郑志刚、李东旭、许荣、林仁韬和赵锡军《国企高管的政治晋升与形象工程——基于N省A公司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10期。
郑志刚,《经理人超额薪酬和公司治理——一个文献综述》,《金融评论》,2012年第1期。
郑志刚、丁冬和汪昌云,《媒体的负面报道、经理人声誉与企业业绩改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12期。
郑志刚和陶尹斌,《外部竞争对信号传递有效性的影响:以某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世界经济》,2011年第10期。
郑志刚、许荣、徐向江和赵锡军,《公司章程条款的设立、法律对投资者权力保护和公司治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管理世界》,2011年第7期。
郑志刚,《研究偏好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最优学制设计》,《世界经济》,2010年第12期。
郑志刚,《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理解》,《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郑志刚和邓贺斐,《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郑志刚和孙娟娟,《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发展历史与现状评估》,《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郑志刚和吕秀华,《董事会独立性的交互效应和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政策效果的评估》,《管理世界》,2009年第7期。
郑志刚,《代理成本、法律对投资者权力的保护和经理人薪酬合约的奖金设计》,《世界经济》,2009年第1期。
郑志刚,《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郑志刚、孙艳梅、谭松涛和姜德增,《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郑志刚,《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控制权的分享、承诺可置信成本和公司治理的股东价值导向》,《世界经济》,2007年第8期。
郑志刚和范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评估》,《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
郑志刚,《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郑志刚,《金字塔型的控股结构与产权安排的性质》,《中国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
郑志刚,《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股权激励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金融研究》,2006年第12期。
郑志刚和孟建军,《法律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演进和法律经济学内涵的转变-以“私力救济”的经济学分析为例》,2006年《制度经济学研究》第11期。
郑志刚,《股权激励:能否构成对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的挑战?》,《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2期。
郑志刚,《金融发展的政治学视角:既得利益集团对市场经济的侵蚀》,《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
郑志刚,《新兴市场分散投资者投资‘金字塔结构’公司的激励》,《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郑志刚,《金融发展的结构理论与利益团体理论的争论和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郑志刚,《接管威胁和有效的董事会监督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经济科学》,2005年第4期。
郑志刚,《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郑志刚,《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郑志刚,《外部融资和控制性股东最优持股比例决定》,《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第1卷。
郑志刚,《企业的经济角色》,《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郑志刚,《激励机制设计的新视角:从产权理论到通路管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3年第2卷第2期。
郑志刚,《生产商竞争与最优委托权安排的转变》,《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郑志刚,《存在非对称信息的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
郑志刚和范广哲,《不同性质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对经济的影响》,《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
郑志刚,《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经济学动态》, 2002年第5期。
郑志刚,《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交易成本范式》,《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郑志刚,《产权作为提供专用性投资激励机制的缺陷和通路管制理论》,《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代表性学术专著
郑志刚,《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与证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郑志刚,《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经济评论
(参见郑志刚公众微信号:公司治理现代观点)
郑志刚,《阿里上市启示录》,2014年11月26日,《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第23期,24-25页,http://www.21cbr.com/html/magzine/2014/159/hot/2014/1123/21169.html
郑志刚,《理解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经营报》,2015年4月25日。http://dianzibao.cb.com.cn/html/2015-04/27/content_41778.htm?div=-1
郑志刚,《国企公司治理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逻辑和路径》,《证券市场导报》,2015年6月,4-12页。
郑志刚,《完善治理结构:国企薪酬问题根本出路》,《董事会》,2015年第11期。http://www.dongshihui.com.cn/Magazine/ArticleDetail/3839
郑志刚,《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公司治理》,《经济观察报》,2015年7月11日。http://www.eeo.com.cn/2015/0711/277803.shtml
郑志刚,《谁抢了监事会的饭碗》,《董事会》,2015年第12期,27-28。
郑志刚,《国企整合难治霾》,《21世纪商业评论》,2016第2期,35-36。
郑志刚,《构建“三位一体”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中国经营报》,2016年3月21日。http://dianzibao.cb.com.cn/html/2016-03/21/content_48784.htm?div=-1
郑志刚,《市值管理的“误区”与公司治理的回归》,《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3期。
郑志刚,《国有企业未来需要一场“现代公司革命”》,2016年5月2日,《经济观察报》,http://www.eeo.com.cn/2016/0430/285635.shtml
郑志刚,《“万科之争”背后:股权分散时代来临》,财新网,2016年6月27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06-27/.html
郑志刚,《万科之争:从狭义产权保护到人力资本投资激励》,财新网,2016年7月5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07-05/.html
郑志刚,《万科股权之争:谁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财新网,2016年7月7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07-05/.html
郑志刚,《国企混改,应该期待怎样的员工持股方案》,《第一财经》,2016年8月24日。
郑志刚,《独董为什么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中国经营报》,2016年9月2日。
郑志刚,《产业政策大讨论:产业政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FT中文网,2016年9月29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full=y
郑志刚,《哈特的不完全合约理论与“现代股份公司之谜”》,财新网,2016年10月10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10-10/.html
郑志刚,《从诺奖新科得主激励合约理论看高管限薪》,财新网,2016年10月11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10-11/.html
郑志刚,《对哈特不完全合约理论的几个误解》,财新网,2016年10月31日。 http://opinion.caixin.com/2016-10-31/.html
郑志刚,《产业政策大讨论:政府具有制定产业政策的能力吗?》,FT中文网,2016年11月16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
郑志刚,《从万科到阿里: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新革命》,《财经》,2016年11月18日。http://yuanchuang.caijing.com.cn/2016/1118/**.shtml
郑志刚,《“血洗”董事会:上市公司不堪承受之重?》,FT中文网,2016年11月21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dailypop
郑志刚,《从葛文耀到董明珠:国企改制而来上市公司的特殊传承问题》,FT中文网,2016年12月6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unreg
郑志刚,《为什么“险资举牌”不能简单等同于以往的并购》,《经济观察报》,2016年12月12日第799期
郑志刚,《我们该如何保护非公产权?》,《新京报》,2016年12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6-12/12/c_.htm
郑志刚,《在分散股权时代如何选择公司治理模式?》,《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12期。
郑志刚,《如何使险资、养老金成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经济观察报》,2017年1月20日。
郑志刚,《杭绍台高铁项目:民资成为控股股东就可以为所欲为吗?》,FT中文网,2017年1月24日。
郑志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的转变有那么重要吗?》,《经济观察报》,2017年2月。
郑志刚,《公司章程修改,股东为什么会“出人意料地”投反对票?》,《财经》,2017年2月。
科研项目:
2014,经理人超额薪酬:加强内部控制V.S.限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任人唯亲的董事会文化与独立董事更迭的‘逆淘汰’”(项目批准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1——2018.12;
我国非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CJY002),国家社科基金,2007.7-2009.12;
经理人超额薪酬:加强内部控制V.S.限薪?(项目批准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1-2013.12;
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和激励效果-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项目批准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1-2016.12;
主要受邀参加的经济学金融学会议和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对话人大名教授”,“从万科到阿里:公司控制权安排新革命?”。
2016年11月,中石油“油然而生”学术沙龙,“对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不完全合约理论的几个误解”。
2016年9月,律师协会学术沙龙,“国企改革,我们期待什么样的员工持股方案?”。
2016年6月,新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Seminar,“任期阶段与独立董事意见发表——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6年6月,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Seminar,“任期阶段与独立董事意见发表——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6年4月,山东大学公司治理实证研讨会,“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任人唯亲的董事会文化吗?——来自独董“返聘”的证据”。
2016年4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Seminar,“任期阶段与独立董事意见发表——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5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论坛,“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公司治理”。
2015年4月,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珞珈论坛,“官员在职读研与政治晋升中的激励扭曲”。
2014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对话人大名教授”,“阿里上市启示录”2014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师资培训会议,“案例选择、教学与研究——以公司治理案例研究为例”;
2014年6月,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培养单位院长(系主任)2014年度工作会议,“案例选择、教学与研究”;
2013年12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公开讲座,“金融发展与公司治理”;
2013年11月29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Seminar ,“高的控制权溢价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多的隧道挖掘行为?”。
2013年11月9日,第二届实证公司治理研讨会(山东大学),“经理人产生来源、岗位轮换与企业未来绩效改善”。
2013年10月26-10月27日,第十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的控制权溢价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多的隧道挖掘行为?”。
2011年11月22日,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AFR) Seminar,“经理人超额薪酬、任人唯亲的董事会文化和公司治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1年11月17日,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迈伦?斯科尔斯金融论坛,“公司章程条款的设立、法律对投资者权力保护和公司治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1年11月17日,南京大学商学院斯密论坛,“外部竞争对信号传递有效性的影响:以某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
2011年10月,第8界中国金融学年会(山东大学),“经理人超额薪酬、任人唯亲的董事会文化和公司治理-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0,第10届中国青年经济论坛(陕西西安,9月),《公司章程、投资者权力保护与代理成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20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系 Seminar,“Why Executive Compensations Still Keep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Even With Few Equity-based Pay and Relatively Little Managerial Power? -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
2009,第6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四川成都,11月),《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吗?》
2009,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金融系Seminar,《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
2009,第9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浙江杭州,12月),《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
2008,第8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重庆,12月),“Legal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
2008,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Seminar,“Legal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Firms”
2008,第8届中国青年经济论坛(福建厦门,9月),《代理成本、法律对投资者权力的保护和经理人薪酬合约的奖金设计》
2007,Seminar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Northern Bridge(LA, California,U.S.A.),“Manager’s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The Evidence from China”
2006,第6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湖北武汉,12月),《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
2006,第6届中国青年经济论坛(山东威海,9月),《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股权激励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
2004,第3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海,12月),《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学术奖励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005,第二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2005,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3,北京大学第五届“学术十杰”优胜奖
2002,北京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奖学基金”
2002,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
2001,北京大学“东京三菱银行奖学金”
2001,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博士生工作坊论文发表优异奖
2000,北京大学“杜邦奖学金”
分享:


相关话题/金融学院 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