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土壤微生物碳素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31

摘要:土壤微生物碳素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C)转化为自身生物量C的效率,也称为微生物的生长效率。土壤微生物CUE是生态系统C循环中的重要生理生态学参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C固持、周转、土壤矿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过程。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认识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异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C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CUE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重点综述和分析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异及影响因素取得的研究进展。基于现有研究的分析得出,土壤微生物CUE通常表示为微生物的生长与吸收的比值,分为基于微生物生长速率、微生物生物量、底物吸收速率和底物浓度变化等方法进行测定。土壤微生物CUE在0.2-0.8的范围内变化,这种变异主要受到来自热力学、生态环境因子、底物养分质量和有效性、化学计量平衡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今后土壤微生物CUE的研究应加强对微量代谢组分的定量分析,生物和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调控机理解析,以及微生物动态生理响应过程的碳循环模型优化。



Abstract:Soil microbial 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 also known as microbial growth efficiency, is the efficiency of microorganisms to convert carbon absorbed into biomass. It is a key ecophysiological parameter for regulat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urnover,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Knowledge on the variations and controlling mechanisms of soil microbial CUE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soil C cycle and its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s. In this study, we clarified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UE, and summarized the advances in the fields of its vari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ose results, we found that soil microbial CUE was generally expressed as the ratio of microbial growth to uptake, and measured by the change of microbial growth rate, biomass, substrate uptake rate or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The soil microbial CUE varied greatly in the range of 0.2-0.8 rather than a constant. The variations were attributed to thermodynamic constrai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nutrient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stoichiometric control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Future research on soil microbial CUE should focus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neglected metabolic components,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biological and abiotic factor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microorganisms into soil C cycle models.





PDF全文下载地址:

https://www.ecologica.cn/stxb/article/pdf/stxb201811082427

相关话题/微生物 土壤 过程 生理 环境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对黄土残塬沟壑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摘要: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近20年来,大量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势必对土壤碳库产生影响。为评估生态恢复的土壤碳汇效益,本研究以黄土残塬沟壑区天然次生林、人工生态林和人工经济林等3种生态恢复模式为对象,研究其4m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结果表明:(1)三种生态恢复模式具有明显的碳汇效益。天然次生林4mS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基于梯度稀释法分析细菌多样性对土壤碳代谢的影响
    摘要:为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碳代谢过程的影响,利用梯度稀释法(处理D1、D3和D5分别为稀释10-1、10-3和10-5倍)改变土壤样品中原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减少对土壤碳代谢的影响。进行为期6周的预培养实验,以消除梯度稀释法对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的影响
    摘要: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性指标,不仅能衡量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还能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通过比较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微生物熵、代谢熵的差异,研究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积雪覆盖变化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摘要: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揭示不同雪被覆盖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对于预测寒区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白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对比分析自然积雪和遮雪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总磷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轮伐期前后不同密度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摘要:在前期巨桉(E.grandis)人工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在轮伐期前(4年左右)降低,此后随林龄显著升高的研究基础上,在四川省丹棱县选择轮伐期前即4年和轮伐期后即8年的不同密度(D1:2000,D2:1600,D3:1200株/hm2)巨桉人工林,研究了其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在差异性水淹环境中的分布格局
    摘要:人工水库修建引发的差异性水文节律是决定消落区植被群落格局的主要因素,高强度水淹环境中水淹胁迫是影响植被的重要因子而低强度水淹环境中物种竞争是影响植被的重要因子。为了探究差异性水淹环境中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的水淹耐受能力及光资源竞争能力(植物株高)对植被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对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区不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芒萁叶功能性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摘要:目前关于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生态恢复植被-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功能性状(FunctionalTraits)的研究鲜有报道。以该区域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包含0年未恢复地、6年、12年、18年、36年以及80年的次生林地)芒萁叶功能性状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植被恢复年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枝条覆盖对平茬花棒生长特征和浅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枝条覆盖对不同立地(平地、丘顶、丘间低地)平茬花棒(Hedysarumscoparium)生长特征和浅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区平茬花棒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4-10月对覆盖与无覆盖平茬花棒物候期、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储水量和生长指标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青藏高原典型草地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研究
    摘要: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根系分配及土壤理化特性差异。研究表明:(1)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禾草优势地位未改变,高寒草甸优势种莎草逐渐被杂类草取代。(2)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
  • 藏东南巴松错200年沉积过程及其对硅藻记录的影响
    摘要: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寒山区广泛发育冰川湖泊,湖泊沉积过程同时受控于区域气候、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湖泊形态特征。基于放射性210Pb/137Cs和14C定年法,对巴松错沉积物理(粒度、分选系数)和化学指标(TOC、TN、C/N)进行分析,发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湖泊沉积过程显著变化,表现为迅速变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