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11-17

 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2301;   学位授权类别:工学博士
一、学科概况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本学科涵盖铁道、公路、城市交通等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高速重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保障体系。我国飞速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建设需要大量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
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相邻学科包括: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道路与铁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具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动向和学术前沿。熟练掌握工程测试、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分析的先进技术。具有独立分析能力,能主持和组织实施科研与生产所需的试验、监测、分析和研究,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领域具有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具备本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基本素质。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的结构理论、部件和轨道状态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及结构及部件的新型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疲劳及可靠性理论,新型轨道结构及部件的设计研发与工程应用,现代轨道状态检测技术,轨道状态管理与控制技术。
2、铁道工程动力学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轨道结构、工程结构动力学理论,结构参数识别技术,动力学仿真技术,结构动力修改与优化设计技术,振动与噪声传播机理、结构振动控制与降噪技术等
3、路基、路面稳定性理论及新材料、新工艺技术
主要研究:路基路面稳定向理论,可靠性与耐久性设计理论,新型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振动传播理论,新型基床结构设计、特种路基处理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研究等。
4、工程爆破技术
主要研究:爆破安全技术、控制爆破技术、爆破扰动分析,地下爆破与工程爆破应用等。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在院学习的基本年限为三年。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即本人提交《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报告》、由导师签注意见、经培养单位(研究所或分院)人事部门审核、培养单位领导同意、报送研究生部批准并备案。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9.0学分)
公共课
①第一外国语                                   2.0学分
②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1.0学分
基础课                                             2.0学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4.0学分
2.必选环节(2.0学分
中期考核、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                       1.0学分
博士论坛(以举办2次个人学术报告的形式完成)       1.0学分
3.任选课(≥4.0学分)
含用外文写作一篇学术论文并用外语做一次学术报告     1.0学分
含参加导师指定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及以上           1.0学分
六、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小组成员由导师邀请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组成(指导小组3—5人,必要时可设副导师1—2人)。
2、博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学科培养方案和博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并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经导师审定并签字确认后,报送研究生部备案。要求在第一学年内修满课程学分,在第三学期完成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和中期考核。
3、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倡导研究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加强交流展开学术研讨,注意汲取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最新科研成就,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力。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做两次个人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学术部门共同组织并评定,完成学术报告后记1.0学分(个人学术报告会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进行)。
5、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期刊源上、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源上、或“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源上发表3篇及以上本学科领域或与本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至少有1篇论文被EI、SCI或ISTP检索。
七、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在通过学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一)论文选题
1、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建议下,根据本人参与的科研项目或科研课题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选题应面向中国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方向,在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领域内选择。选题应对铁路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为了加强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社会评价,保证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尽可能的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要求博士生进行开题查新。凡属于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的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可免于开题查新。
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根据选题方向撰写10,000字左右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编写格式、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详见“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
(二)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应不少于1.5年。
2、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突出创新性和先进性,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可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据翔实、文字简明流畅、参考文献标注规范。
4、导师要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以确保论文的撰写进度和撰写质量。
(三)、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并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做出是否批准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博士生学位论文在答辩前一至两个月送交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后附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道路与铁道工程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总学分15.0分)
课程性质
课程属性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上课地点
或教师
备注
学位课
≥9.0学分
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
64
2.0
北京交大
3学分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0
1.0
北京交大
基础课
最优化理论
32
2.0
北京交大
2学分
选择
一门课程
非线性理论
32
2.0
北京交大
专业基础课
铁路设计理论与技术
32
2.0
北京交大
≥4.0学分
高等轨道动力学
32
2.0
北京交大
空气动力学(王澜——李红梅2010级)
40
2.0
指导教师
专业课
高等结构动力学
40
2.0
北京交大
路基工程
40
2.0
指导教师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40
2.0
指导教师
现代爆破技术
40
2.0
指导教师
 
40
2.0
指导教师
必修环节
博士论坛(个人学术报告)
2次
1.0
 
2.0学分
学科综合考试、中期考核
 
1.0
 
任选课
第二外国语
64
2.0
北京交大
≥4.0学分
工程建设管理理论与方法
32
2.0
北京交大
FWD检测与路面结构评定
32
2.0
北京交大
环境科学理论
32
2.0
北京交大
管理决策中的定量方法
32
2.0
北京交大
现代隧道结构理论
40
2.0
指导教师
 
40
2.0
指导教师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前沿系列讲座
4次
 
专家、院士
附注:
一、 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在保证完成总学分及各类别课程学分的前提下,可以自主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任选课的课程。
二、 指导教师必须开设一门及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指导教师及时向院研究生部报备开设的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及开课学期。所开设课程登录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目录》。
三、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做个人学术报告(博士论坛)2次。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学术部门共同评定成成绩,个人学术报告完成后记1.0学分。
四、 非本专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要求补学由指导教师指定的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总学分。
相关话题/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