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为贯彻落实习主席指示精神,根据联勤保障部队党委、首长和院党委关于大力宣传我院一大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决策部署,今天,我们隆重推出“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专栏,以故事“回放”的形式,分享部分先进典型投身强军兴院事业、知识报国为民的感人事迹,感受他们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用榜样的耀眼光环引领我们奋勇前行。
在解放军总医院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精益求精钻研医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先锋模范人物,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强国强军甘洒血和汗,用毕生精力书写了一篇篇追逐一流攀高峰、救死扶伤写大爱的精彩华章,用爱国情怀唱响了一曲曲人民军队忠于党的赞歌,他们的爱岗敬业家国情怀成为总医院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昨天的解放军总医院,英雄辈出,灿烂辉煌;今天转型重塑的解放军总医院,春潮涌动,催人奋进。在我们昂首阔步迈向世界一流军队医院的伟大征程中,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以榜样为引领,学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传递他们的能量,延续他们的故事,争做新时代勇担当、善作为的总医院传人。
![](http://www.301hospital.mil.cn/img/artimages//2019052116070700000646.jpg)
▲1975年的一天,毛泽东提出和医疗组的同志合影,并邀请姜泗长(前排左)坐在他的身旁
一生追梦 一世辉煌
追思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泗长
人物小传
姜泗长(1913-2001)耳鼻咽喉科专家,天津市人。1938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原所长、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原军医进修学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副院长,是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教授”荣誉称号。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 三等功3次。在中国第一个开展显微镜下内耳开窗术、镫骨底板切除术;首先将纤维内诊镜技术,应用于诊治气管、食管疾病;主持对爆震性聋、老年性聋、感音神经性聋等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创建的专科研究所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开创了几十项高难度手术新技术,完成了由普通耳鼻咽喉外科向耳神经外科、头颈外科、颅底外科发展的转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9月9日去逝,享年88岁。
刀尖上跳舞 创造无数个“第一”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高悬着一幅肖像,肖像的主人公就是该科奠基人姜泗长教授。
由姜泗长教授创建的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成为医院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截至1993年,每年有几百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来此参观学习;全国各大医院的耳鼻咽喉科主任大都出自姜泗长门下。在国外,欧洲耳科协会会长鲍特曼教授则在全法国耳鼻咽喉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这样介绍姜泗长教授:“这是10亿人的耳鼻咽喉科主席。”
1950年,姜泗长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当时,内耳被视为“禁区”。就在1950年,他成功地施行了我国第一例治疗耳硬化聋的内耳开窗术,取得满意疗效。此后,他发表的有关耳硬化症开窗术的论文被美国耳鼻咽喉学汇刊收入文献索引中,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
新中国诞生之初,姜泗长不断地做出开创性工作,他敢在刀尖上跳舞,使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相继诞生:1951年,他完成国内第一套成人颞骨切片;1954年,他牵头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临床耳鼻咽喉》专著;1962年,他和助手田钟瑞教授在国内开展第一例镫骨底板摘除术获得成功,这是继内耳开窗术后,用以治疗耳硬化症聋效果更好的手术方法,并打破了国内施行此项手术采用全麻的惯例,用局麻成功地施行了手术。
前来进行学术交流的法国著名听生理学家Aran教授曾这样对姜泗长说:“你们所做的工作非常出色,以后我要派人来学习,而不是讲学。”
如今,姜泗长教授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个个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姜泗长“模范医学教授”荣誉称号。原总后勤部为其举办了隆重的宣布命令大会,并作出决定,在总后系统广泛开展向姜泗长教授学习的活动,赞誉他是“军队医学界的一面旗帜”。
恩师引路 创业平台任驰骋
1937年,姜泗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从医之后,姜泗长遇到第一位让他永生难忘的恩师沈克非,他是前中央医学院院长。沈院长渊博的知识、非凡的气度,给年仅25岁的姜泗长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正在抗战紧张工作忙乱关口,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姜泗长不幸患上肺结核,当时这种病九死一生。在医院工作相当忙乱的情况下,沈院长对这位患了结核病的住院医生给予了父亲般的爱。
在战火纷飞之时,姜泗长又投奔成都存仁医院的胡懋廉教授——这位当时在全国有名的耳鼻咽喉科教授。
1940年,在胡老的带领下,姜泗长等年轻医生背着麻袋,收捡到200多副完整的头颅骨,在一个破旧的小屋摆上了收集来的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和各种器具。在这里,胡老开始指导姜泗长进行严格的解剖训练。在此后的求学、科研、医疗以及培养学生中都可以看出恩师对他的深远影响。
1947年,在胡懋廉老教授的支持下,34岁的姜泗长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1948年12月回到了祖国。
1959年,一纸调令把已经在西安任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的姜泗长调到北京,担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当时总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和妇产科合为一个病房,只有13张床,5名医生。没有办公室,更谈不上实验室,只能做扁桃体和鼻息肉一类的小手术。姜泗长曾陷入深深的苦恼。胡老鼓励说:“有志者事竟成,相信你有能力有毅力重新开始!”胡老身上强大的人格力量再一次激发了姜泗长,他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在一间11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筹建起解放军总医院的第一个临床实验室,1964年再度扩大为70平方米。姜泗长和他的学生在这里学习研究有关病理和临床知识,不断取得可喜的成果。
敢破敢立 不拘一格用人才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划时代的科学盛会。同年,姜泗长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他领导的耳鼻咽喉科分别于1978年和1985年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1996年,他所领导的耳鼻咽喉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1986年,姜泗长在胃癌手术后,写给院党委的一份报告上说:我一生想做两件事,一是治聋,二是建立一个耳鼻咽喉研究所。治聋我已经做了一些事,再能在有生之年建立一个研究所是我一生的夙愿。
他的愿望得到了总后勤部首长和院党委的支持。1990年,投资100万元的我军第一个耳鼻咽喉研究所在解放军总医院拔地而起。从此,姜泗长所领导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一座耳鼻咽喉的科学大厦。
1984年,姜泗长打破论资排辈用人模式,把48岁的杨伟炎教授推上了耳鼻咽喉科主任的岗位,成为全院最年轻的科主任,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为了让杨伟炎更有经验和资历,姜泗长又派他去美国进修一年。回国后,杨伟炎果然不负重望,短短几年时间,在临床上展开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一位教授曾这样评价杨伟炎,说他是扩张主义者,因为他把手术做到了颅内,做到了食管。事实上,杨伟炎是国内同行公认的耳外科头颈外科的权威,用姜老的话说,他往日一系列的头衔和重任都卸在了杨伟炎的肩上。
1984年,姜泗长是总医院第一个让贤的老主任。1989年,又是他向院党委提出搞一次全院公开式的答辩,以发现人才、选拔重用人才。
1990年,在姜泗长的提议下,解放军总医院举行了一场晋升高级职称公开答辩会。这种别开生面的答辩会被称为技术职务擂台赛。“竞赛规则”是公开标准,公开审报,公开评议,不拘一格。
韩东一教授就是这次擂台赛的直接受益者,此后他被破格提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成为全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6年,被原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银星”。1997年,韩东一成为继姜泗长、杨伟炎后的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第三任科主任。
受益者当然不只是姜泗长的学生,擂台赛使医院一批中青年担任了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科研新成果。总医院擂台赛的做法被原总政治部通报,向全军推广。
改革开放后,全国首届耳鼻咽喉科中青年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参赛的六位中青年医生的论文全部获奖。
治学严谨 引领弟子修医德
全军首届青年优秀论文评选会上,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选送的8篇论文全部获奖,再一次显示了姜泗长弟子的雄厚实力。但在这次获得一等奖的一位学生,曾为病人进行输血准备时没有认真查对,将病人血型写错,写错之后他还满不在乎。
“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不负责任的态度让姜老震怒。于是立刻召开全科大会。静静的会议室里只有姜老发怒的声音:“如果做交叉试验的人也像你一样不认真,那后果是什么!”姜老的拳头突然重重地捶在桌子上,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为了教育学生,姜老曾不止一次地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年轻时有过的失败教训。他多次在全科会上,一次又一次地拿出自己失败的教训讲给学生;拿自己曾有过的失败来教育学生,为的是对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体现的是医者必须具备的极端认真和担当精神。他以这种精神多次举办耳鼻咽喉科重点班,先后为军内外培养了讲师、主治医师以上的进修生百余人,这些学生遍布军内外,多数成为主任、教授。1978年以后,他培养的硕士、博士生、博士后达40多名。他领导的科室及耳研所接收了全国各地进修生千余人次,可谓桃李遍天下。
1995年,82岁的姜泗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耳鼻咽喉科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来,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1996年,他荣获光华科技奖和陈嘉庚奖。
2010年,45岁的杨仕明教授上任,他是继杨伟炎、韩东一后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第四代科主任。在杨仕明的带领下,科室始终围绕以聋病的发生机理及诊断、防治为核心,开展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如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个科室在临床、科研、学术等方面,成为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专科之一,拥有亿元的科研经费,年门诊量超过22多万人次。2018年,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被评为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界的一艘“航空母舰”。
编辑手记
一生未曾下“马鞍”
这段时间,一本《姜泗长传》让我爱不释手;一篇来自耳鼻咽喉研究所的人物通讯让我难以释怀。
姜泗长,这位功勋卓伟的医学泰斗,似乎是那么地神秘和高不可攀,但今天却倍感亲切、熟悉了不少。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对人才的大胆培养和使用无不令人敬仰。
笔者曾问姜泗长的秘书:姜老有何业余爱好,秘书不假思索地回答:“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八十多岁时,仍每天坚持看五种外文杂志,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就及时推荐给专攻这一领域的学生。
姜泗长的辉煌人生,使我思绪万千。穿越时空隧道,追寻他疾驰的脚步,感悟其做事敬业风格、对党为民情怀及对下属的脉脉温情,惭惭地,一位持枪策马的医学勇士高大形象屹立在我眼前:他一生报国为民甘愿献青春、洒热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留下“我死了,就把骨灰埋在研究所的大门前”的豪迈“遗言”。他一生未曾下“马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不愧为我军医疗卫生战线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