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择校
当初选学校时,几乎没怎么挣扎,这可能是名校情结的缘故,明知凶多吉少,却还是填上了北大,这是心中一直以来的梦,渴望感受名校的氛围。妈妈说:“考上了是幸运,考不上是正常。”纵然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可成绩出来时,仍然使我脸上好久不见笑容。北大分数线345,通常都低于国家线,所以6分之差让我既无缘复试,又调剂无门。其实我对这个成绩很欣慰,因为自己本来就不属于那种牛人,专四也才70出头。
考研前晚,竟然整夜失眠,结果第一天下午考翻译硕士英语的时候,昏昏欲睡,再加上考试地点冷得像冰窖,整个人都有点呆滞了,读过去一句英语要反应半天;考百科时,惊讶地发现名词解释大多出在刘宓庆那本书里,可是备考时自己又没看那本……所以,综合这些,发现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厚积薄发,而这,正是北大这样的名校所看中的。虽然结果不理想,但我愿意把我觉得有价值的复习过程和各位分享。
二、复习历程
真正有效的复习实际是从九月开始的,暑假做了兼职老师,闲了就背了一些短语互译,看了几本历史课本,把论坛上一些相关的经验帖搜集出,整理打印下来,时常翻翻看看,开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下面我分科详述。
(一)政治
考完政治后会发现,那些所谓的押题基本没啥用,考场上就是个把脑海中背的模块重组的过程。不过,要不要做辅导班的题呢?要,第一,是为了建立自信,第二,在做题过程中复习了知识点,第三,做题过程也是形成自己答题思路的过程。所以建议,政治越早复习越好,不要听信那种突击的,或者拉战线太长什么的,根本不是那回事。一天一点点,选择题在于看知识点细节,大题在于知识点的统筹能力。
用的资料:红宝书、肖秀荣1000题、真题一本,还有就是后期各押题卷(比如肖秀荣最后四套题、任汝芬最后四套题、启航最后五套题)。(这就足够了,个人觉得太多的话只能造成负担)
(二)翻译硕士英语
这个考的是基础知识,而且要研究下学校考的题型。但基本复习有几大块:单词(主要是易混词辨析或短语用法)、语法、阅读、写作。单词我背了专八,也把平时遇到的生词都抄到小纸片上(感觉这种方法很不错),反复记忆,当然少不了做单词题来检验(在网上可以下载那种专八单词题十套来做)。而且,要注意易混词的搜集积累,我的已经收集了很多(如图),考试时也确实考中了其中一些;语法我就用那本红色的语法书来巩固了;阅读很重要,不仅要速度,还需要正确率,我做了专八星火阅读100、专八真题的阅读、各校考研真题的阅读——其实,做多少是次要的,关键是要从量变中达到质变,要有一天自言自语:“嘿,感觉做阅读顺多了!”这就是提高,这才是重点,不过当然过程漫长,需要不断练习总结,没有捷径的(PS:唐静两本MTI真题上的阅读不值得拿来练习,错误百出,浪费时间);
写作的手感很重要,我基本从最后两个月开始准备,其实平时都注意收集新闻上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有争议的大事件,考研写作很喜欢出这种时事话题,然后自己就根据这些争论写作文,英文一篇,中文一篇,而且练习一段时间后,要把握好时间。比如,我去年写的相关热点有:“舌尖上的中国”、汉语字典收录字母词、老人给让座者发红包、新24孝、央视“你幸福吗”、网络反腐……当然除了这些,还要结合学校出题喜好,针对性地练习,开始时要反复修改到自己满意,先不苛求时间。如果大家需要做个参照,我可以打成电子版的。
书目:星火阅读100篇、北京环球时代基础英语高分突破(单词部分总结得很好)、星火英语专业考研真题、专八真题、二级笔译综合能力、十天突破雅思写作。
(三)英语翻译基础
这一科最需要花时间和耐心,因为我们中大多数在考研之前是没有翻译基础的,所以要从零开始,慢慢积累译感,达到翻译的量变质变过程,扎扎实实地练习,不要投机取巧,幻想着考试出到自己准备的。
第一项是短语互译,这个需要大量积累,要收集每年各个高校的互译真题,并且记下平时遇到可能考的短语,不过这个并非必须亲力亲为,不然搜集的过程就很浪费时间。很多前辈已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要学会利用整合,因为搜集本身不是目的,重点是记忆内化。我当时也利用了网上的资源,当然自己也总结了两大本(如图)。
然后是段落翻译,当时自己对选择什么理论课本很纠结,也因此在不必要的书上浪费了不少时间。现在看来,总结两点:一定要用被广泛认可的书,比较权威,像叶子南、庄绎传(推荐)、张培基等名家;一定不要贪多,翻译理论很重要,但它起到的只是指导和入门的作用,一本英译汉一本汉译英足矣。然后是选择翻译教材,一定要注意研究自己所报学校的喜好,喜欢出政治文章?科技文?or散文?其实归结下来,只用练习两类文章:政治文章、散文。政治文章比较特别,而且有些句子都是模式化的,注意搜集背诵就可以,资料直接在论坛上下载(不必贪多,但注意接近时事)。散文是真正考察能力的一类文章,也是真正能够提高译感的。
备考时听到两个声音,有说散文翻译太难,没必要练习,有说练真题很有用。这点我想发表个看法,不要随便找本书就练习,要知道你刚开始接触翻译,没有好坏的标准,主要参照的是人家的翻译,倘若找本,比如星火的英语翻译,你敢保证上面译文的质量?你知道那是谁翻译的?地道与否?所以,资料必须是名家的,这样大家都放心。我用的是张培基的散文翻译系列,韩素音那本,当然杨宪益戴乃迭的都可以。翻译要天天练习,而且一定要自己翻,然后对照译文,寻找差距,当然最重要的一步是做好翻译笔记,写下常用句式、心得,这才是提高的关键,书上的变成笔记才是自己的东西。备考时,我准备了一沓A4纸,每天都翻一篇英译汉一篇汉译英,然后一句句对照译文,这时候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差距,也会深深体会到翻译的博大精深。我的翻译笔记有三大本,基本每天都要背几页,也是后期复习翻译的重要材料。
所用资料:英语口/笔译常用词语应试手册,中国日报社热词、真题上的短语,张培基英译散文选(强力推荐)。
(四)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这一科让很多人迷茫头疼,不知从何复习起好。主要分三部分:名词解释、应用文写作、大作文。先说说名词解释。这道题考得知识面很全,可能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法律、政治、中外文学、中外文化、音乐、翻译专有名词等,准备起来比较棘手。而且学校每年偏好让人捉摸不定,可能突然变化,让人始料未及。比如说北大09-11年偏重英美历史文学,而12年突然转到翻译专业术语,13年又出了很多古文解释。所以,百科的准备,一要广泛,二要抓重点,尤其要重视学校的参考书目。我自己搜集了各校往年真题的名词解释,还看了很多相关的书,比如人文常识、中学的历史课本、英美文化等。
在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一本书,我是在去年11月份才发现的,特别好,相当全的词条,是历史系考研的名词解释书,红色封皮,总之我个人认为,有了这本书,就不用再担心历史方面的词条了。平时自己也总结了很多词条,写了有两三大本。这是个很费时间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办法,在论坛上搜集的百科个人感觉用处不大,而且词条解释不精练,几乎是完全复制的百度百科,很不好背。
接下来是应用文写作。其实这个根本不用担心,常出的无非是那几个:倡议书、广告、感谢信、求职信、计划书、说明书等。到12月份再看也不晚,可以在图书馆随便借本应用文的书,翻翻练习几个就好。但要注意一点,防止眼高手低。貌似很简单,真到写的时候却憋不出来,所以还是需要练习的。考试的时候注意格式、合理性,如果再加上点文采,无异于锦上添花。
最后说说大作文。这个让很多同学担心,害怕到考场上无素材可写,或者语言生硬,拼凑一篇,毕竟大学四年,写作文的机会很少,早没有手感了。所以,我强烈建议,从复习开始时,就要进行写作训练,因为写作是突击不来的。在介绍英文写作时,我说过针对热点问题写一篇英文,一篇中文,我确实是这么做的。除此之外,研究学校出题喜好,自己想出几个题目练习备用。很多人推荐看高考作文,我觉得看看无妨,不过还要靠自己练习。我们毕竟是大学生了,写文章时不要还是爱迪生张海迪的,常识论据堆砌出来的议论文不会出彩。大学生有什么优势?我们有思想,我们看待问题可能会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分析一个热点事件时,不妨先好好思考,或者提前看些网上的评论,再融合入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深刻多了。
这里举个例子吧。比如100名学者联名上书反对字母词入汉语词典,我们对此事的观点是什么?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可以首先分析汉语洋化的原因,它是中国崛起的副产物之一。我们能联想到闭关锁国,就可以将两个事件做个对比,然后提出问题——在遭遇强势文化侵袭时,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抵制?是不是不收录这些英文词就可以否定其普遍性?就可以让使汉语永葆生机?当然也可以从两个语系的特点来分析,最后,我们是不是能想到,字母词的大量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翻译界还要多做出努力。
作为翻译专业学生,我们的任务异常艰巨——使汉语充满活力,将外来词尽量翻译为时尚简洁方便的汉语词,引导大众更多地使用汉语词。我在大一时就加入了校报,几年下来,写了不少文章,也在校报上发表了不少,觉得写文章要注意两点——语言和内容。如果文采不好,那么我们可以从内容取胜,而内容反映的是我们的思想,这个我们有。最后,注意考场上字体工整,不要乱涂乱画,最好打上横线,因为答题纸一般是白纸。
看论坛上已经有很多牛人回忆了北大13年题目,自己就不再写了。备考过程中,会有各种迷茫和困惑,这再正常不过,但能少走弯路最好。计划的重要性我不用再说了,但完不成计划总是让人苦恼,所以将任务量化,量化到每天每周,让自己每天都有成就感,这点很重要。我也不是心态超然的那种人,不过最后几周过得没那么纠结,因为我每周都会写篇日记兼计划,总结一周完成和未完成的,然后鼓励自己,并定下周目标。备考时我经常会想,别人在苦恼的时候怎么排解呢?是不是有很多人也像我这样呢?这就是一种寻求安慰的心理,所以别忘了告诉自己:远方总会有那么些人,像我一样挣扎,我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