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冰(I)相的结构。a. 冰(I)相的层状结构;b. 六角冰;c. 四方冰;d. 堆垛无序冰
近期,针对这一重要的科学问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陈基研究员和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恩哥院士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研究员和王立芬副研究员开展合作,对高纯单晶立方冰的生长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白雪冬-王立芬实验团队利用白雪冬课题组研发的原位冷冻电镜技术,在透射电镜内首次实现了高纯单晶大颗粒立方冰的制备,并利用原子分子分辨的低剂量电子束成像技术对立方冰进行了原位表征,实时追踪了立方冰的生长动力学,通过电子束扰动技术探究了立方冰-六角冰转变过程中堆垛无序晶畴的结构动力学。王恩哥-陈基理论团队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开展了理论计算研究,对立方冰的稳定性、缺陷结构及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立方冰与六角冰的竞争生长机理和立方冰的缺陷结构及动力学提供了理论描述,揭示了立方冰正四面体结构的协同扭曲、氢键的键长拉伸、键角改变、层错应力释放等微观过程。该工作对我们理解自然界中冰的成核机制和立方冰-六角冰转变等过程都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分子尺度追踪立方冰》(“Tracking cubic ice at molecular resolution”)为题于2023年3月2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DOI: 10.1038/s41586-023-05864-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1级博士生刘科阳在陈基和王恩哥的指导下完成了理论计算部分的研究,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黄旭丹及王立芬为共同第一作者。王立芬、陈基、王恩哥和白雪冬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本项目的合作者还有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江颖教授、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磊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智高级工程师、田学增副研究员和王文龙研究员等。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