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课题组基于多源遥感和通量观测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定量分析了近20年北半球植被GPPmax时间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表征植被冠层结构)季节峰值时间的差异及其变化机制。研究发现,相比于植被GPPmax时间,植被冠层结构季节峰值时间平均滞后8天,主要原因是气候和养分限制(如下图)。近20年,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植被GPPmax时间提前,与此不同,限于气候和养分条件,植被冠层结构峰值时间相对稳定,以至于二者的时间差越来越大。研究指出,目前的生态系统模型尚未准确刻画植被GPPmax和冠层结构峰值时间的时空动态,亟待提升相关机制的表达。该研究为理解北半球植被生长季节动态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北半球植被光合作用和冠层结构季节峰值的时间差异(a,绿色表示光合作用先达峰,黄色表示冠层结构先达峰)和不同因子对时间差异的空间变异的相对贡献(b)
该成果以“Seasonal peak photosynthesis is hindered by late canopy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ecosystems”为题发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杂志(doi:10.1038/s41477-022-01278-9)。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生赵茜为第一作者,朴世龙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朱再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