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考古学丛书|原思训:《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自序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3-11-25

10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jpg.jpg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原思训自选集》
原思训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e4a8aae58e934e8f8f7e7e217a2dba31.jpg
作者简介
原思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并留校任教,从事放射化学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1973年调历史系考古专业实验室负责化学工作,与陈铁梅、王良训合作,建立我国第一个液体碳十四测年实验室,既而发展成为拥有多种测年手段的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并于1992年建成我国第一个加速器测年碳十四制样实验室(现今已成为包括年代测定、冶金、陶瓷、动植物、DNA等的综合性科技考古实验室)。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展需要,1991年始兼顾负责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创建文物保护专业,并开展文物保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选载原思训先生本人及与合作者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领域发表的部分文章。科技考古专题涉及碳十四、铀系、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和应用,碳十四测年标准物质糖碳的研制标定,石灰岩地区碳十四年代可靠性的研究,以及用科学手段追溯我国陶器的起源,探索我国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时间,研究测定我国35万年以来的旧石器和古人类地点的年代,探索秦兵马俑烧制用陶土的产地,研究骨样品的灼烧状况,测定商后期甲骨年代等;文物保护专题主要为土遗址保护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丝织品的老化机理和老化程度的定量检测方法,青铜器锈蚀状况分析和锈蚀机理,秦兵马俑风化状况和兵马俑坑出土兵器锈蚀研究等,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以下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自序:
无垠天地
1973年一个偶然机会我调来当时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和无线电系调来的王良训、技术物理系调来的陈铁梅一起筹建C14实验室,我负责化学工作,迄今已经49年。对于我这个学放射化学,原来从事放射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看似一个从理科到文科的大转变,实则是继续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点知识和技能,只是转换一下工作和研究对象而已。虽然当时的条件困难重重,但是在大家通力合作之下,我们于1975年初顺利地建成国内第一个液体闪烁法C14实验室。当测定出来的第一个C14数据——马王堆二号汉墓木炭,显示和墓主人死亡年代相合时,心中不仅异常惊喜,而且坚定了对自然科学在考古学领域应用前景的信心。有感于当时年代学手段在中国考古学方面的急切需要,我们接着又建成了不平衡铀系年代实验室。应用这两种年代学方法,几乎测定了当时国内已经发现的距今30万年到新石器时期的主要考古遗址年代。其后还陆续开展了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和本校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合作,在1993年建成国内第一个加速器质谱(AMS)C14实验室。
然而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和考古学家们相处也有一个相互认知的过程。我们旁听一些考古学课程,向考古学家们学习考古学知识。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考古教研室的先生们,如宿白、吕遵谔、严文明、李伯谦等,都从各个方面给予了热情关怀和支持。我们之后还同考古学家配合开展多方面的考古学专题探索。当然,实验室初建时老先生们对于测年方法也经历了一个疑惑进而认识的过程,宿白先生曾经给了我们一个已知确切年代而不告诉我们的新疆库木吐喇石窟壁画地仗层中的草样;而邹衡先生则拿着两个商代木炭样品告诉我们说是五代时期样品,我们测试后都圆满地完成了答卷。C14实验室建立后不久,由于我国南北方考古遗址之间没有地层叠压关系,时代早晚不便对比,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南方石灰岩地区C14数据都偏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和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仇士华、蔡莲珍先生合作,开展了石灰岩地区C14样品年代的可靠性和甑皮岩等遗址年代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陆生动、植物样品(蜗牛除外)的C14年代不受石灰岩特殊环境的影响,至少没有显著的影响。水下生长的动、植物样品的C14年代显然偏老1—2千年。”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论点不为部分考古****所接受。在和严文明先生交谈时我向先生请教,他说:“他们不信我信。”因为严先生是新石器考古研究方面的专家,又对C14测年有深刻理解,这种信任显然是对我们的鼓励。老先生们的信任和鼓励,不仅加快了我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促使我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为了让学习考古的同学们对于自然科学在考古学方面的应用有所了解,我们开设了当时称作“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课程,也就是现在泛称的科技考古课。古代遗迹遗物多数埋藏于地下,往往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发现和发掘出来。传统考古在得到考古遗迹遗物后仅凭感官只能获得直观的一些信息,而借助现代仪器和测试手段能够获得的信息量要大得多。例如一块木炭和木头,如果不做进一步分析测定,对于其中隐含的年代和气候、植被等信息就无从得知。起初我们的授课内容也仅包括电磁和遥感探测,各种年代学、化学分析应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介入,考古学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出现了五花八门与科技相关的考古分支:如农业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环境考古、分子生物学考古、遥感考古、水下考古等等。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不仅原来学习自然科学的****们,而且考古****们也纷纷将各种自然科学手段和技术应用到考古学领域中。原先传统方法无法做到的做到了,原来无法认识的现在认识了。近期如在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江口沉银)遗址的勘探中,****们应用两栖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法、电阻率成像法、频率域电磁法等技术参与到考古过程中,科学技术对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他们利用古DNA技术,通过对约9500年前到300年前生活在东亚大陆南、北方和台湾海峡岛屿的26个古人类样本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对比已有的古DNA和现代人DNA库,对东亚人的基因构成进行了多方位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探讨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迁移与混合的若干疑团和中国史前人群遗传与演进史。
在讲授和应用自然科学研究考古的过程中,我的眼界得以拓宽,我感悟到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分支都能够应用到考古学中,考古学领域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无垠的广袤天地!究其原因在于二者的研究主体都是物质,只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基于古代人类活动遗留的遗迹和遗物,研究目的也与自然科学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在面对古代遗迹遗物时,一种和古人对话的神秘感使人欲罢不能。这种感悟也无形之中诱发我对于考古发掘和研究对象——文物本身的热爱和强烈的保护责任感。有鉴于许多文物缺乏有效的保护方法,并亟需科技工作者参与研究,只有保护好这些宝贵的遗物,才有可能让它们“延年益寿”,并从中提取和揭示珍贵的古代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文博学院需要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培养文物保护人才,由此我的工作和研究领域也随之扩展到了文物保护方向。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我退休已经20多年,六七年前考古文博学院相告,要为80岁以上老教师出“个人文集”,要我整理自己的工作。我一再推脱,一拖就是六年多。我犹豫推脱的原因是实感工作成绩平平,而且相关工作都已经发表,羞于再结集见人。自1973年秋从北大化学系到历史系做考古方面工作已近50年,虽自觉像农人一样,胼手胝足辛勤耕耘,但是收成微薄,愈觉不值得再浪费纸张。
本书收集的文章,除最后一篇,都是有关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方面的,多数为与合作者共同完成。合作者们的贡献是巨大的,没有他们,即使这点收获也难以取得,我衷心感谢他们,并铭记那些难忘的合作时光。至于最后一篇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职责本能而为,之所以置于此处,是由于它费了我近两年的心血,记录了我退休后的一点耕作,权作附录。个人水平有限,书中定不乏谬误,诚请读者赐教。在文集的整理过程中,王恺博士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录入了大部分文稿,而且仔细校阅、查对原文,纠正原书刊一些排印错误,态度之认真,令我十分感动。这本集子现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对于他们来说,排印自然科学类书籍是一个新的尝试,而且书稿内尚有约五分之一的英文内容更增加了不便,不过他们不厌其烦、不辞辛劳,严谨把关。衷心感谢他们的艰辛付出,特致诚挚谢意。
附《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原思训自选集》目录
壹 科技考古
1. 液体闪烁法14C年代测定(1979)/3
2. 石灰岩地区14C样品年代的可靠性与甑皮岩等遗址的年代问题(1982)/9
3. 许家窑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铀系法年代测定(1982)/20
4.14C测定年代用“中国糖碳标准”的建立(1983)/26
5. 用铀系法测定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的年代(1983)/35
6. 铀系法测定骨化石年龄的可靠性研究及华北地区主要旧石器地点的铀系年代序列(1984)/41
7. 华南若干旧石器时代地点的铀系年代(1986)/55
8. Radiocarbon Activity Variation in Dated Tree Rings Grown in Mackenzie Delta(1986)/70
9. 庙后山遗址骨化石的不平衡铀系年代测定(1986)/79
10. 安徽省和县和巢县古人类地点的铀系法年代测定和研究(1987)/85
11. Uranium-series Dating of Jinniushan (Golden Ox) Site(1988)/93
12. ESR法测定碳酸盐沉积物年代的研究(1989)/97
13. 阳春独石仔和柳州白莲洞遗址的年代测定——试探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时间(1990)/105
14. 通过227Th测定骨化石的231Pa年代和231Pa/230Th年代(1990)/115
15. 周口店遗址骨化石的铀系年代研究(1991)/128
16. 南庄头遗址14C年代测定与文化层孢粉分析(1991)/135
17. 华南早期新石器遗址14C年代数据引起的困惑与真实年代(1993)/141
18. 加速器质谱法测定兴隆纹饰鹿角与峙峪遗址等样品的14C年代(1993)/156
19. 我国北方几处晚更新世旧石器地点的骨化石铀系年代(1993)/160
20.14CAMS Da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aleolithic to the Neolithic in South China(1995)/165
21. Applications of AMS Radiocarbon Dating i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Studies(1997)/173
22.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年代与文化研究(1998)/183
23.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Bone Pretreatment Methods for AMS 14CDating(2000)/193
24. The Donghulin Woman from Western Beijing: 14CAge and an Associated Compound Shell Necklace(2001)/200
25. 周原甲骨灼烧状况与风化原因研究(2004)/211
26. 秦始皇陵兵马俑陶土产地溯源的中子活化研究(2004)/226
27.14C测年与我国陶器溯源(2006)/237
28. Removal of Contaminants from Oracle Bones during Sample Pretreatment(2007)/249
29. Radiocarbon Dating of Oracle Bones of Late Shang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2021)(附中译文)/260
贰 文物保护
30. 周原遗址及国墓地出土青铜器锈蚀研究(1999)/317
31. 周原遗址及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保存状况及埋藏环境调研(2000)/335
32. 天马—曲村周代晋国墓地青铜器保存状况研究(2000)/365
33. 天马—曲村周代晋国墓地出土青铜器锈蚀研究(2000)/379
34. 几种常温自交联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的制备(2001)/393
35. 周原甲骨的加固保护研究(2002)/402
36. 丙烯酸非水分散体等几种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的效果比较(2003)/414
37. 丝织品老化程度检测方法探讨(2003)/433
38. 秦兵马俑表层风化状况的研究(2004)/448
39. 潮湿土遗址加固保护材料的初步筛选(2004)/460
40.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的制备及在土遗址保护中的试用(2004)/472
41. 温湿度对丝织品保存状况的影响——试探丝绸文物库房的最佳温湿度(2006)/479
42. 古代丝织品劣化机理的研究(2008)/483
43. 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丝胶含量老化蚕丝蛋白(2009)/515
44. Measuring Quantitatively the Deterioration Degree of Ancient Silk Textiles by Viscometry(2010)/524
45. Research on the Corrosion of Bronze Weapons from the Pits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2011)/539
附录孙运锦与《白耷山人年谱》及《寅宾录》(2014)/563
图表索引/573
自序
附丛书目录
书籍合影.jpg
丛书目录1.jpg
丛书目录2.jpg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