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考古学丛书|沈睿文:《墓葬中的礼与俗》后记及访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3-11-25
《墓葬中的礼与俗》
沈睿文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作者简介:
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涉及陵墓制度、丧葬习俗、宗教、美术、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以及中古城邑等领域。著作有《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隋唐五代》《安禄山服散考》《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考古报告有《都兰吐蕃墓》(合著)、《安溪下草埔遗址2019-2020年度考古发掘报告》(合著)等。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关注中古时期墓葬中的礼制与具体践行,首次系统辨析了唐宋地理官书《阴阳书》《地理新书》的成书与版本流传情况,揭示了中古墓葬神煞的组合与功能及其连续性,从图与像、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方面具体讨论中古时期墓葬中的礼制蕴含,分析不同政治生态、宗教信仰导致的葬礼差异,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以下为《墓葬中的礼与俗》后记:
不想重复,可能是人类的一个天性。我也如此。不知从何时起,便开始不安份起来,总想讨论不一样的话题,要有自己不同的表达。30年来,读书、写作、发表也都比较随心所欲,编成一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古时期丧葬的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批准号: 13JJD780001)以及“中古时期墓葬神煞研究”(批准号: 17JJD780001)成果之一。
本书的出版,缪丹女史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得到吴长青先生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感谢。
2022年4月16日
沈睿文谈隋唐考古与古代墓葬研究:答李丹婕访谈(节选)
(关于研究因缘和收获)
关于三国至隋唐考古的基础知识,我最初受教于苏哲、齐东方两位教授的本科课堂,后来又跟随齐老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齐老师当时向我建议了两个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一是唐代帝陵,一是考古学理论。很显然,这两个题目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齐老师强调,就当时的情形,要对唐陵的研究有所推进,需要倚重历史文献。而研究考古学理论的提议则反映了他对考古学科现状的思考。
这两个选题对我影响至深。唐陵不仅成为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而且成为我硕士毕业后10年内学术摸索的主要实验场。考古学理论尽管没有成为我研究的话题,但是为避免思维的模式化与单一化,成为我自觉不自觉的一种自我训练。尤其是今日,互联网,特别是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检索、分析材料的范围更为广阔,不仅研究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愈发重要,而且对研究者思维的精微与缜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硕士毕业后,考虑到唐陵资料是我最为熟稔且有所心得的,于是,我又用了近10年的时间玩味这些资料,想在写作中能综合当时所学、所思,摸索出一种更适合自己的语言。现在回想起来,这10年的沉思对我来说很值得。
(关于研究的上溯下延)
中国考古学关于墓葬的断代考古或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区分期,分别或综合墓葬形态、规模,壁画以及随葬器物等方面来构建其等级制度。唐代墓葬考古也不例外。只不过,相比较而言,唐墓的等级制度更为清晰,也更为整齐。这是唐帝国的社会特性决定的。
中古墓葬分区分期的基本框架,前辈****早已构建。在新出了大批考古资料之后,这个框架虽试图被重构,但经受了检验,证明是立得住的,如今它早已成为考古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现在如果再重复撰写相同主题的论文,学术意义显然不大。这是目前历史时期考古学论文选题的一个困局,恐怕也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吧。
墓葬研究,首先关乎“礼”,要特别注意“礼”的传统的延续和断裂。中古时期墓葬中的重要现象皆非一蹴而就,都有其来源可溯,亦有其去踪可追,这是古代社会一脉相承的政治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把个案研究的结论置于长时段中检验,是防止结论出现偏差的重要方法。但是,学科日益专门化、专题化,现在的研究者多是守着“自留地”深耕熟耨,无暇旁顾其外。但是,内与外的彼此联系和呼应,互有启发之功,可以避免、纠正认识问题的片面和偏执。不过,研究者自然还要多一份对这内外关联、转化的敏锐。实际上,这讲的是学术研究中“狐狸”与“刺猬”的关系。
如何利用已有结论进一步开展研究,是摆在考古****面前的挑战。已有研究是探讨等级形态在时间、空间上的嬗变。今后可以考虑在长时段视野之下,进行个案(微观)考古学研究,开展深度考察,从而更好地解析、重构长时段的形成。通过个案研究的积累,使得共性的内容更丰厚,脉络更清晰。
(关于相关考古项目的发掘和整理收获)
不盲从,不重复。给自己以改变,给来者以启示,而非只是论文数量的简单累计,将学术研究沦为一种极为机械的流水线作业。研究方向和思想方法的转变需要眼光和悟性。当然,学术机缘也很重要。工作以后,我很幸运先后参加过一些中古时期考古项目的发掘或资料整理工作,虽然为数不多,但于我而言极为重要。这些工作不仅使我对具体材料有更直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得以及时践行一些思考。都兰热水血渭草场的考古发掘,让我在阅读、理解西藏及其与中原、中亚的关系上多了一份天然的亲近感。参与何家村窖藏的整理工作,提醒我从器物的组合、功能及其埋藏形式考虑窖藏的性质,这成为此后我观察考古资料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多年来对中医典籍的阅读也因此派上了用场。虽早已面目全非,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去西安必到“村”里穿越时空神游冥思。对呼伦贝尔大草原持续多年的深入考察,让我对草原文化的特殊性有了更深刻的体察,我还因此结交了不少草原上的朋友,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让我在把握相关考古资料时,多了一层不同的感触。这是教科书上学不到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常识。我在这方面能有点儿体会,便受益于此。
(关于中医典籍和宗教因素)
考古****最有责任也最有条件去探讨上述因素(包括堪舆在内的葬俗)是如何交织在墓葬之中,如何对传统社会产生影响的。渴望探知世界的玄奥应该是每个人的本能。不同的宗教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古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喜好中医,爱屋及乌,涉猎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犹记老家中山路小摊,戴着墨镜、身怀“绝学”的“先生”讲述轶事掌故,独好逡巡于此。读硕士期间,齐老师特地从台湾为我买来影印出版的北宋地理官书《地理新书》,自此我也正式开始了对它的整理和研究。
有了这些知识,理解中古墓葬资料就多了一个维度。有了这个维度,自然而然也就关注起丧葬习俗与思想观念。从这个视角可以重新审视中古中国的墓葬,此前许多未能辨明甚或未能发现的问题因此变得清晰起来。历史时期考古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滥觞于宿白《白沙宋墓》(1957)和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1963),时隔半个多世纪,现在有一些考古****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了。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祆教和入华粟特人葬俗的研究)
自虞弘、安伽等粟特裔贵族墓葬发现以来,曾一度引起国内外学界粟特研究的热潮。2006年8月,我发表了相关的第一篇文章,这就是对安伽墓埋葬形式的讨论。当时,学界关于这批墓葬的研究可以说已经“门前冷落车马稀”了。“我写的文字无论如何不好,总是我真正心里想说的话。我绝不为追逐时代潮流,迎合世人口味,而歪曲了我创作的良心。我有我的主见,我有我的骄傲。”多年来,苏雪林的这段话一直是我的自我要求。学术研究不能趋俗猎奇。
(关于个案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墓葬形制、器物、图像或某个题材等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考古学在构建上述内容的分区、分期时,这是必经之路。跟其他断代考古一样,隋唐墓葬考古的基础研究是在分区、分期研究之上的等级制度研究,虽然它以阶段性变化的形式呈现出等级制度,但这是以对大多数情况的归纳掩盖了制度的具体运行及过程。“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多年来,考古****一直在讲“透物见人”,即考古学研究的是物质背后的人。要研究丧葬制度的具体运行,便需跟具体的人、事联系起来。把墓主及墓葬的营建者置于具体的政治生态中考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墓葬为何要修建成这样。近年来对唐代毁墓现象的研究便是典型的案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生命体验去感受其中的“人”性,进而理解考古现象之所以“然”。而只有丰富的心灵和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去感受历史事件中人物的情感,进而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我对唐章怀太子李贤墓葬建制的理解就是对此认识深化的过程。
墓葬诸元素在不同载体之间是交融的,所以要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不同****对同一事物认识的角度不一定相同,得出的判断、结论也未必一致,何况****之间的知识结构还有差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都是盲人摸象。所以,我们要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在这个研究范式里,研究对象作为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特定时空下与行为主体(人)相关的产物,需要从不同角度来阐发它的不同面向、维度,从而展示出它作为知识的整体,即恢复到它的整体性知识。说到底,这就要求研究者于原本完整的知识结构中还原问题,进行探讨,诸端并举,尽力缩小,甚至弥合现有学科分野所致之知识割裂与遮蔽,尽可能多层面、多立面地阐释、呈现研究对象,从而使得论证与立论愈加细密、整体。整体的分析、社会的整合,必须动用研究者的历史感和想象力。而这要求具备足够的史学意识。这也说明今后由不同学科方向、专业背景的****组成学术团队的研究方式会越来越重要。
(本文原载《上海书评》2020年3月15日。限于篇幅,本文进行了节选)
附《墓葬中的礼与俗》目录:
一、堪舆、礼俗与墓葬
1.吕才与《阴阳书》/3
2.《地理新书》的成书及版本流传/23
3.唐宋墓葬神煞考源/49
4.李思摩墓甬道壁画考释/73
5.阿史那忠墓辨正/83
6.唐镇墓天王俑与毗沙门信仰推论/103
7.墓葬随葬辇车配件的辨识——以冯素弗墓随葬品为中心/123
8.新天师道与临淄北朝崔氏圆形墓/127
9.葬以殊礼:弩机与世家大族墓葬/153
10.唐哀皇后墓所见陶礼器/169
11.“妇人启门”构图及其意义/191
12.废太子勇与圆形墓——如何理解考古学中的非地方性知识/199
13.唐代绘画与丧葬画像的关系/221
14.唐墓屏风画的地区差异/253
15.唐墓埋葬告身的等级问题/273
16.《大唐故临川长公主周驸马碑》历代著录考/291
二、书评与综述
17.来村多加史《唐代皇帝陵の研究》/305
18.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唐睿宗桥陵》/331
19.夏鼐《敦煌考古漫记》/317
20.加地有定《中國唐代鎮墓石の研究:死者の再生と崑崙山への昇仙》/325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333
22.陈芳妹《青铜器与宋代文化史》/337
23.拓跋-北魏考古概观/347
24.北朝隋唐圆形墓研究述评/355
附录
25.饶佳荣采访:唐朝超级胖子安禄山如何跳胡旋舞?/367
26.李丹婕采访:沈睿文谈隋唐考古与古代墓葬研究/373
图表索引/390
后记/395
附丛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