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度“杨振宁奖”获得者,中间为王剑威
王剑威是国际上最早开展集成光学、量子物理、量子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之一,开展了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物理、技术与应用的系列开创性研究工作,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他和合作者打破了领域十年来一直限于几个或几十个光量子器件集成的局面,发展出了国际最大规模的可编程重构光量子芯片,突破了复杂量子纠缠态制备难调控难的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片上多光子全纠缠、多比特图纠缠、高维度全纠缠、拓扑保护量子纠缠等,达到了光芯片上目前最多量子比特数纠缠和最高维度全纠缠;聚焦于量子计算发展不同阶段,首次实现了面向量子优势的高斯玻色取样光量子计算芯片、面向含噪量子应用的光量子模拟芯片、面向通用量子计算的簇态纠错光量子计算芯片和高维量子计算芯片等。相关工作发表在Science,Nature Physics,Nature Photonics,Nature Review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SCPMA等国际学术期刊30余篇。受Nature Photonics,Nature Review Physics等邀请撰写光量子芯片技术综述论文、光量子芯片全球发展展望等。曾获中国光学学会饶毓泰基础光学奖等。
AAPPS-APCTP杨振宁奖(C. N. Yang Award)由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和亚太理论物理中心(APCTP)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在亚太地区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人员,以促进亚太地区物理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发展。杨振宁奖每年颁发一次,每次授奖三人,2022年为第十一届。此次奖项由中国物理学会推荐。同获此殊荣的还有来自中国香港地区香港浸会大学的马冠聪教授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的吴孟儒研究员,两人分别从事非厄米物理和粒子天文物理、核天文物理研究。此前,获此殊荣的大陆****有吴健和杨海涛(1997),封东来、方忠和陈险峰(2010),曹俊(2012),陆凌(2016),刘雄军和何颂(2019),张金松和刘智青(2020),方辰和谌阳平(2021)。
相关链接:http://aapps.org/content/awardeesView.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