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虹介绍,正常分娩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被国际以及多个国家的助产或妇产组织所提倡,但目前正常分娩的概念、范畴及可采取的有利干预措施尚存争议。因此,厘清正常分娩的概念,明确哪些干预措施属于正常分娩的范畴,对提供安全有效的分娩干预措施,避免过度医疗干预,保障母婴安康具有重要意义。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0-10/1924708ceaa849a49da04b496e3fc99c.png)
正常分娩指南质量评价得分
专家介绍,随着产科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剖宫产术、会阴切开术、持续电子胎心监护等在我国的应用逐渐增多,许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接受了非必要的医疗干预,从而导致了过度的“人工干预分娩”。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早提出了正常分娩的定义,并提倡减少分娩过程中的不必要干预。之后,国际助产联盟、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助产或妇产组织也相继发表声明或制定指南,倡导正常分娩。正常分娩是指,在分娩自然发动、胎儿在妊娠37-42周经头位通过阴道自然娩出时,在分娩过程中适当采用有利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孕产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0-10/a32c0560ff9242509aa9b352208de05d.jpeg)
部分尚未达成共识的推荐意见
因临床实践指南处于较高的证据等级,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能够为分娩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并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未基于证据的和潜在有害的分娩干预措施。但目前尚不清楚其质量如何、以及推荐意见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人员共纳入《WHO正常分娩推荐意见》《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母婴产时照护指南》《昆士兰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等11部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包含我国目前仅有的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研究发现,11部指南质量评价得分整体偏低,大多数指南在构建的过程中忽略了指南的应用性,忽略了指南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潜在的资源投入等。此外,由于纳入的基于共识的指南,指南在制定的严谨性方面得分较低。这是因为基于共识的指南没有系统地检索、评价证据,其反映的是专家的意观点而非最新的医学证据,因此容易产生潜在的偏倚。
通过对正常分娩指南内容分析,结果显示,达成共识的推荐意见可归纳为39个主题(共包含113个条目)。其中,持续一对一的分娩照护、陪伴分娩、镇痛支持等干预措施被5部及以上的指南所提及,体现了对产妇的知情权、自主权、选择权、尊重和偏好的重视。此外,有包括按摩子宫、积极/期待处理第三产程等在内的23条推荐意见尚未达成共识。出现上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高质量的证据、以及结局指标的评价不一致。
研究进一步提示,需结合我国正常分娩助产实践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循证的原则、指南制定的步骤和方法,构建适用我国国情的正常分娩循证指南,以期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安全有效的干预,保障母婴安康。
![afcfc053acaf486ea8c88037beaa0691.jpg afcfc053acaf486ea8c88037beaa0691.jpg](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0-10/afcfc053acaf486ea8c88037beaa0691.jpg)
五部及以上指南提及的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