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f0d0de39a57244cea64358ccf2c8c46e.jpeg)
开幕式
马凤芝介绍了会议背景及意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主任崔永康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关信平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阮曾媛琪教授分别致辞。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326691d774f24d38bed79d7b7e7cb4ec.jpeg)
周飞舟致辞
周飞舟在致辞中结合变动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线索,希望通过此次跨地区、跨国家的国际性对话交流,能够在共同参与中促进学术研究,从而造福社会、促进社会团结与社会发展。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e2a3efa55e4843ae9e44742af1465ea9.jpeg)
崔永康致辞
崔永康表示,此次研讨会“是真正全球化论坛”,会议在发挥知识分享、信息交换,对社会工作领域中教育者、研究者和践行者之间交流的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此次会议为参会者带来新的思考和碰撞。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6ac2b60490eb4626ad44c133377ee8a7.jpeg)
关信平致辞
关信平表示,大陆地区社会工作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目前面临着新挑战,对社会工作研究、教育和实践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他提出了对此次会议和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期待。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3e48449a3d26442eae56490b3fab4268.jpeg)
阮曾媛琪致辞
阮曾媛琪在致辞中立足于当下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和对未来的期许,深入阐释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意义与精神,她号召社会工作教育界和实务界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发展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应用研究去点亮希望之火。她希望这次会议不仅可以激发研究兴趣,更可以创造出一种希望,以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贡献于国家和全球社会发展进步。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美国纽约城市大学Irwin Epstein教授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作了主旨报告。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4b2fb1cdf7e745bb835b481578629a0f.png)
Irwin Epstein作主旨报告
Irwin Epstein以“改变定义的‘美德友谊’”为主题,阐释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哲学基础。他关注到古罗马丰富的哲理性智识资源,从中看到了“友谊”的三种不同形态:实用的友谊、互利互惠的友谊以及美德友谊。这对于我们去思考实务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的关系颇具意义。
![](https://news.pku.edu.cn/images/2021-12/b468679131e14c1abea862c4a2f25aab.png)
王思斌作主旨报告
王思斌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现状,从历史脉络的梳理、中西方语境的对比入手,围绕“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议题展开报告。他在报告中讨论了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不同理解,进一步将微观的实践扩展到中观和宏观的社会层面,提出了“实践研究三角”概念和一系列理论设问,并最终回到社会工作的定义和专业使命本身,由此展望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可能方向和未来图景。
本次研讨会分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基础、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分析范式、社会工作循证实践、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伦理文化敏感性以及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五个主题。
主题一“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基础”由古学斌主持并评议,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J.AUSTIN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的何国良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的郭伟和教授分别就各自的主题进行了发言。Michael J. AUSTIN分享了过去25年来自己在加利福尼亚湾区进行的实践研究。何国良探讨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基础。郭伟和以“反思性对话关系与实践性理解的知识转换”为主题,探讨了如何把实践性理解变成一个可澄清的、阐明的、清晰的知识问题。
主题二“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分析范式”由北京大学邓锁博士主持并评议,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社会工作的Ilse JULKUNEN教授、港专学院的陈沃聪教授、古学斌分别进行了发言。Ilse JULKUNEN强调关系在实践研究中的重要性,从实践研究自身的特性出发,指出了关系何以产生、何以重要。陈沃聪就“如何使用Theodore Schatzki的社会实践理论用作分析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的初步建议”进行了发言。古学斌的发言以“从行动、探知,到理论建构”为主题,回答了如何将我们的实践中获得来的知识和经验最终建立成一个实践的理论问题。
主题三“社会工作循证实践”由北京大学吴利娟博士主持并评议,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Martin WEBBER、香港理工大学的卢希皿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的何雪松教授分别进行了发言。Martin WEBBER以“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中的干预:发展与评估”为题,基于循证实践框架下,以一个过程性的视角,回顾了其研究的干预工具是如何发展形成的,以及具体执行过程当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障碍,包括了反思及可能改进的方向。卢希皿以“社会照顾成果研究:以创意研究设计提升社会服务质素”为题,具体使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去关注了正念训练、禅绕画这两种干预手法对于多动症的儿童及其家长、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何雪松围绕着“回到实践”的社会科学,探讨了社会工作的可能贡献。
主题四“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伦理文化敏感性”由港专学院陈沃聪教授主持并评议,来自斯特林大学的Lena.Dominelle、资深社会工作者霍小玲博士、厦门大学童敏教授以及北京大学邓锁博士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Dominelle关注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道德面向与其中复杂身份的突显。她多次强调多元身份的重要性,在道德社会工作实践中只有保持这样的敏感性,我们才能真正获得需要的知识。霍小玲以“遮蔽或揭示:反思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原则”为题,提出道德的考虑不仅仅是态度,也需要能力、知识和抉择,而遮蔽或揭示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她以自己的儿童保护领域的实践经验去探讨了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当中出现的张力和挑战。童敏结合自身的实务经历与理论思考,重新审视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逻辑,提出了“场景实践”的概念。邓锁结合自身在陕西地区所开展的残障社会工作服务等一系列经验和反思,讨论了伦理关怀与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建构问题。
主题五“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由何国良主持并评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费梅苹教授及其团队、贵州大学杨晶博士、云南大学高万红教授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马玉娜博士分别就自己的主题展开了讨论。费梅苹及其团队以上海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为例探讨了积极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杨晶分享了基于血友病患儿及其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实务研究,她通过阶段式的经验分析和行动反思的交织式呈现,向大家清晰地表达了拐点的存在和意义,以及其中社会工作者角色的转变。高万红分享了“提升本科生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实践研究”。她从与既往理论的对话中,厘清了“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社会工作本科生的培养体系。马玉娜以“让土地拥抱家庭——北京绿色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分享”为题,分享了其在北京开展的绿色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11月28日中午研讨会落下帷幕,闭幕式由马凤芝主持、古学斌总结。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将继续携手国内外同行,推动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研究服务国家,贡献社会,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