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大文科创新讲坛”第二讲举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0

2021年11月26日下午,“北大文科创新讲坛”第二讲举行。本次讲坛的讨论主题为“儒家政治:理解中国当代政治体制的一个视角”,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博雅****、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评议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仰海峰教授、郑开教授和干春松教授。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讲坛采用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在线观众500余人。讲坛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教授主持。


讲坛视频截图
姚洋作题为“儒家政治:理解中国当代政治体制的一个视角”的主讲报告。在开场白中,姚洋点明了他问题意识的由来。作为经济学家,姚洋最初的关注点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奥秘。他认为此问题缺少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来回答“为什么是中国”。从这一经济学研究出发,姚洋逐渐转向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研究。他提出,中国共产党需要找到新的政治哲学理论,这一理论需要既能解释当代中国的成就,又能与中国人民的底层心理结构相适应。
出于以上考量,姚洋及其合作者秦子忠回到儒家政治,尝试用现代哲学的方法来实现儒家的现代化,提出儒家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宪法结构,进而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展开思考。姚洋从儒家人性观、儒家政治三原则、儒家政治的宪法结构、儒家政治的历史兴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这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
姚洋尝试从儒家政治的视角建构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体制的新叙事。他认为,人性是多样和可塑的,因而国家的政治结构应该具有层级,个人的资质是进入不同层级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由公民中的优秀分子组成,构成国家的中央机构,职责是选拔人才、提供立法思想以及制定大政方针。国家的主权归人民代表大会,它的职责是对党提名的人选和给出的政策建议做出裁决,并将党的立法思想转变为正式法律。政府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其成员由党来选拔,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党和政府实施监督。国家保护个人自由,鼓励个人资质的发展,并在资质的基础上给予每个人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这是一个混合体制,足以保证个人自由以及经济和社会繁荣,实现良治。

姚洋作主旨报告
郑开、干春松和仰海峰分别对姚洋的报告内容进行了评议。
郑开肯定了姚洋这一论题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其对于跨学科的创新具有重要价值。郑开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一,从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看,郑开倾向于用历史文化意识来统揽人性概念及其理论的讨论。其二,郑开介绍了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对于人性论的最新研究。在中国哲学中,心性论是对一般的人性论的一个提升。他认为,在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叙述中应该将心性论的结构予以合规律的展现。其三,郑开认为儒家实践所强调的“持中”和我们一般所说的实践、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李泽厚的实用理性、美国的务实主义等并不在一个层次上。郑开提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可以充分利用不限于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

郑开评议
干春松对姚洋报告中概念和理论的简单化使用进行了评议。他认为,如果要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种大的概括,那么大的概括和具体分析之间的不匹配是不可避免的。干春松提出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政治实践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他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时,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墨家。干春松还比较了墨家和儒家关于“尚贤”的理解差异。

干春松评议
仰海峰在评议中赞赏了姚洋为不同学科展现的开阔视野空间。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三类文化的内在融通、重新建构是文化领域的重要问题。仰海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姚洋的报告作出三点评价。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理解人性。由此出发,人性概念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理论的基础,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讨论。其二,应将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理解,将传统政治、传统教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看作一体。仰海峰希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能揭示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核心。

仰海峰评议
强世功对本次讲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北大文科创新讲坛”的开办是为不同学科的****提供对话的平台,通过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将这些****联结起来。姚洋在本次演讲中提出的问题对各个学科均构成挑战,这可以激活各个学科的研究,推动中国的学术创新。
附:主讲人简介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博雅****,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经济学(季刊)》主编;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经济50人成员。获2008、201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届和第二届浦山国际经济学奖(2008年、2010年)、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08年);被评为2006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和2017年北京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

相关话题/政治 结构 学科 北京大学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