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6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门”,成立于 1910 年,是我国诞生最早的中文系科之一,至今已有 95 年历史,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起,就形成了文学、汉语和古典文献三个专业鼎立的基本格局。 2002 年又率先设立了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专业(本科),部分面向理科招生。北大中文系是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有 4 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 4 个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2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 , 6 个全国重点学科, 7 个博士点、 12 个硕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和教学层次最全的中文系。 |
北大中文系兼容并包,在每一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一批大师级著名学者,就研究领域而言是古今并重,中西交汇;就学风而言是既重考据实证,又重创新发明; 既重对优良 传统的继承,又重在学术前沿引领新风。最近几年来,为适应时代变化,北大中文系又提出“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守正”就是坚持和 发扬近 百年形成的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严谨的学风,坚持中文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基础性,抵制急功近利的浮泛的风气;“创新”就是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术的生长点,力求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更能适应时代变化和国家民族持续发展的需要。 |
全系 7 个博士点(学科)共有 23 个研究方向,大致的情况如下: |
( 1 )中国古代文学,全国重点学科,依时序分为 4 个研究方向,涵盖面广,目前在岗的教师 13 人,博导 8 人,其中 50 岁以下的教授 5 人,中青年在不同学科分支上已经形成各自的学术格局。其中先秦方向的特色是侧重文学现象与相关的社会思想史研究,近年有《儒家经典与文化》(褚斌杰)、《秦汉士史》(于迎春)以及《诗经全注》(褚斌杰)、《汉赋辞典》(费振刚)等一批厚重的著作;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方向是本学科的“亮点”,有袁行霈、葛晓音、钱志熙等一批名家,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袁行霈)、《汉唐文学的嬗变》、《八代诗史》(葛晓音)、《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 < 登科记 > 考》(孟二冬)等一批重头的著作,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已经成为各校普遍采用的教材;宋元明清以及 近代这 两个方向突出的成果除了《全宋诗》( 76 卷)的整理出版,还有《三国演义考评》(周强)、《近代文学史》(孙静)、《晚期社会与文化》(夏晓红)等一批著作。目前着手的重大项目有多卷本《中华文明史》、《中国诗史》,并参与“盛唐工程”的部分重大课题,此外,古代文体学研究、诗歌与乐舞的关系研究,等等,也是本学科的生长点。 |
(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全国重点学科,有 4 个方向,即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化和民间文学,在岗教师 24 人,博导 7 人。该学科的知名教授较多,与国际学界联系密切,能在相当程度上对本学科领域起到主导的作用。如倡导“ 20 世纪中国文学”,以及思潮流派研究、晚清文学与文化研究、四十年代文学研究,以及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讨论等,都产生过大的影响,并相继产生一批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奠基性或代表性的著作。其中包括《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等)、《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陈平原)《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孙玉石)、《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 1948 天地玄黄》(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20 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王瑶、陈平原等)、《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通俗文学 15 讲》(孔庆东等)、《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李扬讨论十七年文学以及当代文学写作问题的系列论文,等等,此外,张颐武和陈晓明的大量批评论作敏锐地介入当代文坛,也有很大影响。这个学科一部分侧重文学史研究,一部分跟进当下文坛,对现实做出及时回应。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有 20 世纪文学史研究、现代“解诗学”研究,现代文学传统的研究,现代学术史和散文史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等等。本学科的特色还在于正将研究视野从文学延伸到文化,诸如报刊出版、大众传媒、现代教育,以及思想史等等,都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博士论文也有许多这方面的选题。 |
( 3 )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西方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文艺美学 4 个方向。现有教师 7 人,教授 4 人。开设各类课程 40 多门。各个研究方向都有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文艺学当代形态论》(董学文)、《文学原理》(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董学文)、《文学理论学导论》(董学文)、《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董学文等)、《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胡经之、王岳川)、《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李思孝)、《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汪春泓)、《中国艺术学》( 杨铸等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中国镜象: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王岳川)、《 20 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王岳川),《在文艺与意识形态之间—胡风研究》(王丽丽)等。目前承担的国家、教育部和学校的课题主要有:中央实施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工程、明代诗学研究、文艺美学前沿问题研究、文学理论学术史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史及当代文化问题研究等。 |
( 4 )汉语言文字学,全国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依托的主体单位,包括 4 个方向,曾经拥有罗常培、王力、魏建功、唐兰、高名 凯 、岑麒祥、袁家骅、周祖谟、朱德熙等一代名家。现有教师 33 人,其中博导 16 人,陆俭明、蒋绍愚、李家浩等都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现代汉语(含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特色是既重视基础性研究,也重视应用性研究,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现代汉字诸方面都有突出成果;各个分支点都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如陆俭明、沈阳、袁毓林、郭锐、詹卫东、王韫佳等。汉语方言学方向有李小凡和项梦冰等骨干学者,在方言语法研究和方言接触和演变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的进展,今后主攻方向是方言比较、方言历史层次研究等课题。近代汉语研究方向以蒋绍愚为学术带头人,拥有宋绍年、耿振生、杨荣祥和刘子瑜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有系列重要成果,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好评,目前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考察从近代到现代的语法演变,把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贯通。古代汉语方向的学术传统深厚,王力等开创的事业,经唐作藩、郭锡良、何九盈等的弘扬,现在已由张双棣、张联荣、孙玉文、邵永海等接续,在语音、语法、词汇诸方面都有突破性成果。目前研究已经从上古扩展到中古,关注新材料(如出土文献,翻译佛经及 梵 汉对勘)的利用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朱庆之、张渭毅、 胡敕瑞等 从事的中古汉语和佛教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在全国领先,并受到国外学术界的瞩目。古文字方向李家 浩 等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文字、秦汉简 帛文字 的整理与考释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汉语语言学学科分支多,阵容强大整齐,学风严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结合密切,已经先后有 4 篇论文获得 |
( 5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全国重点学科,有理论语言学、实验语音学、比较语言学、对外汉语等 4 个方向,在岗教员 7 人,其中教授 3 人。由本学科点提出的方言接触“叠置式音变理论”和 析层 拟测法、鉴别同源与借用的阶曲线模型、汉语结构“字本位”模型、汉语语调音域模型、汉语嗓音分析等理论方法,不但在语言学理论学界,还分别在方言学、民族语、语音学、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同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创出了从汉语事实中总结抽象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特色。本学科中青年学者 |
(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国重点学科,有四个研究方向,在岗教员 24 人(含 教育部古委会 成员 6 人),其中教授 8 人。一是出土文献整理研究方向 , 有李家浩等著名专家。这一方向在全国同一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近期他们的工作重点是《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整理和研究。其中,既有关于楚简文字、内容本身的研究,也将对其在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上的意义进行全面、系统地探讨。此外,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结合长期以来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二是传统文化与传世文献的整理研究方向,有安平秋、杨忠等为学术带头人。 本方向 已经完成的 72 卷超大型古籍整理项目《全宋诗》是标志性成果,目前正在进行《全宋诗》“后续工程”。近期他们已经推出《宋代学术文化研究丛书》和《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两个全国性大型丛书,丛书将充分吸收古文献学研究和传世文献整理研究的优秀成果,促进本学科点的学术进步和学术成果转化,真正地形成本学科点在全国古文献学的核心地位和辐射作用。另外,由他们主持的《二十世纪古籍整理史》也在进行中,这将是第一部系统地总结中国近百年古籍整理历史的著作。三是古文献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向,有 孙钦善 、董洪利等为学术带头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已有多年,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古文献基础知识丛书》(裘锡圭、杨忠主编)即将全部出齐。他们还将推出系统的古文献学理论著作,如 孙钦善主持 的《中国古文献学史》和董洪利主持的古文献学系列教材。同时继第一部古文献学通史——《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之后,各断代古文献学史的研究工作也将在“十五”期间全面展开。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最终完成将促成古文献学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完善。四是海外汉籍整理与海外汉学研究方向,有李零、曹亦冰等为学术带头人。他们广泛地搜集海外汉学研究学者、研究机构、刊物等方面的情况,出版了《北美汉学辞典》,此后将陆续推出欧洲、日本、韩国等地的汉学家辞典。另外,由本学科点和全国 高校古委会 共同组织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复制工程》现已完成过半,选择了其中 30 种善本影印出版,这将是中国古籍 整理史 上的一大盛事。 |
( 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全国重点学科,有“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大众文化研究”和“国际汉学(中国学)” 4 个方向, 8 名专任教师,其中 6 位博导。本学科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均衡合理,涵盖中、英、德、法、日,韩,俄等多语种文化语境,在“文学的发生学”,“文学的形象学”,“文学的阐释学”和“比较诗学”等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术层面上形成理论研究与文本实证互相照应的多层面研究格局。如严绍璗主持的“东亚文学的发生学”与“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孟华主持的“形象学研究”与“中西文学关系”特别是“中法文学关系”研究,不仅在国内而且也在国际相应的学界中具有相当的地位。 乐黛云 、陈跃红、 |
2006 年招生导师名单
教 授:蒋绍愚 朱庆之 宋绍年 耿振生
孙玉文 杨荣祥
副教授:邵永海 张渭毅 刘子瑜 胡敕瑞
教 授: 陆俭明 李小凡 袁毓林 沈阳 郭锐 项梦冰
副教授: 詹卫东 王韫佳
教 授:
副教授:李 娟 董秀芳 叶文曦
教 授:袁行霈 葛晓音 夏晓虹 程郁缀
刘勇强 傅刚 张鸣 于迎春
副教授:李 简 常森 李鹏飞
教 授: 温儒敏 商金林 陈平原 方锡德
吴晓东
副教授:高远东 孔庆东 王枫 姜涛
教 授: 曹文轩 张颐武 陈晓明 李 扬 韩毓海
副教授:蒋朗朗 计璧瑞 臧力
副教授:黄 卉 陈连山 陈泳超 王娟
教 授:董学文 王岳川 卢永璘 汪春泓
副教授: 杨铸 金永兵
教 授:严绍璗 孟华 戴锦华 车 槿 山 刘东
陈跃红
副教授: 张辉 张沛
教 授:安平秋 李家浩 李零 董洪利 高路明
吴鸥
副教授:许红霞 王岚 刘 萍 漆永 祥 刘瑛
王丽萍 杨海峥
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毕业时间 | 人数 | 考博 | 高校及科研 | 政府及新闻出版 | 出国 | 公司 |
2005 年 | 69 | 9 | 23 | 23 | 2 | 12 |
百分比 | 13 . 0 | 33 . 3 | 22 . 3 | 2 . 9 | 17 . 4 | |
2006 年 | 61 | 13 | 7 | 12 | 7 | 21 |
百分比 | 21.3 | 11.5 | 19.7 | 11.5 | 34.4 |
中
毕业时间 | 人数 | 博士后 | 高校及科研 | 政府及新闻出版 | 出国 | 公司 |
2005 年 | 31 | 1 | 24 | 4 | 1 | 1 |
百分比 | 3.2 | 77.4 | 12.9 | 3.2 | 3.2 | |
2006 年 | 35 | 4 | 23 | 3 | 0 | 5 |
百分比 | 11.4 | 65.7 | 8.6 | 0 | 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