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4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  | ||
各个专业硕士、博士学科点批准时间请见下表:  | ||
研究生专业名称 硕士专业批准招生时间 博士专业批准招生时间 构造地质学 1981年 1984年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986年 1986年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981年 1981年 地球化学 1984年 1998年 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 2003年 2003年 固体地球物理学 1981年 1996年 空间物理学 1984年 1993年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原为地图学与遥感) 1981年 1990年 摄影测量与遥感 2000年 2003年  | ||
地球与空间学院九个专业硕士点与博士点有关信息如下:  | ||
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 ||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新一代GIS体系结构与技术、空间分析方法和GIS建模、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理解、空间数据分布式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 ||
本专业目前有5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方裕  | 新一代GIS体系结构与技术、空间数据分布式计算  | 13910821927  | 博导  | 
秦其明  | 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理解、 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建模  | 62751965 62764430  | 博导、教育部骨干教师  | 
李琦  | 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  | 62751964  | 博导、教育部骨干教师  | 
邬伦  |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  | 13901067408  | 博导、教育部骨干教师  | 
程承旗  | 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空间信息移动应用理论与方法、国防空间信息应用工程  | 62751966  | 博导  | 
2.构造地质学专业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前寒武纪构造、构造变形机制与运动学、地球动力学、地质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该专业在中国北方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和中生代大型推覆构造和变质核杂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质领域的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工作或学习过,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质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 
目前有8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马宗晋  | 地球动力学  | 62751150  | 博导、院士  | 
潘 懋  | 信息地质学、应用地质学(含工程、石油、环境、资源、信息等)  | 62751146 62751165  | 博导  | 
侯建军  | 活动构造学  | 62757047  | 博导  | 
韩宝福  | 区域大地构造 深部地质学  | 62754119  | 博导、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骨干教师  | 
徐 备  | 区域大地构造  | 62767288  | 博导  | 
吴泰然  | 区域大地构造  | 62765534  | 博导  | 
李江海  | 油气构造、前寒武纪地质学  | 62751153  | 博导  | 
郭召杰  | 区域大地构造、油气构造  | 62753545  | 博导  | 
3.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  |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授权培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之一。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和积淀,使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为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教授等都曾在这里任教。有20余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生涯。本专业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的研究,科研方向也涉及到早期生命演化,第四纪环境、古脊椎动物学、综合地层学等方面的内容。本专业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保持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关系,正在进行的长期合作研究达10余项。  | 
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目前有5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白志强  | 古地理与古环境、综合地层学  | 62754158  | 博导  | 
郝维城  | 综合地层学  | 62754111  | 博导  | 
高克勤  | 古脊椎动物学、演化生物学  | 62754883  | 博导、****  | 
王德明  | 古植物学、植物演化与环境  | 62761095  | 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马学平  |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泥盆纪动物群与古环境  | 62753586  | 博导、教育部骨干教师  | 
4.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 从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变质相平衡、造山带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与壳幔演化、沉积地球化学、油气藏成因理论、粘土矿物等方面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目前有6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张立飞  | 变质地质学  | 62751145  | 博导、****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骨干教师  | 
魏春景  | 变质岩石学与相平衡  | 62754157  | 博导、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骨干教师  | 
王河锦  | 粘土矿物学与应用结晶学  | 62750764  | 博导  | 
关 平  | 油气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  | 62754113  | 博导  | 
陈 斌  | 岩浆作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 62765798  | 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陈衍景  | 造山作用与成矿  | 62757390  | 博导、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 
5.地球化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实验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精确实验测定矿物溶解度研究热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以及提取水溶物类热力学数值的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全时标激光显微探针定年系统,可以进行K Ar和Ar Ar同位素定年研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向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环境苛尔蒙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目前世界先进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可以进行超微量有毒污染分析。 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目前有3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郑海飞  | 实验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 62758223  | 博导  | 
刘树文  | 构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 62754163  | 博导、教育部骨干教师  | 
朱永锋  | 化学地球动力学、矿床地球化学  | 62756044  | 博导  | 
6.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专业 研究天然以及人工合成的矿物原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生产或形成过程,研究天然矿物与地球表面各个圈层之间交互作用及其反映自然演变、防治生态破坏、净化环境污染。矿物工程研究侧重于矿物有用性能及其潜在性能开发利用。 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目前有3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鲁安怀  | 环境矿物学及环境矿物材料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  | 62753555  | 博导  | 
秦 善  | 材料矿物学、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  | 62751166  | 博导  | 
传秀云  | 新型炭石墨材料、环境矿物学及环境矿物材料学  | 62767965  | 博导  | 
7.固体地球物理专业 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发现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波理论与震源物理、勘探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物理学等。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球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并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目前有7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导师姓名 研究方向 联系电话 备注 陈运泰 震源物理 62751150 博导、院士 陈晓非 地震波理论与地球内部物理学 62753668 博导、****、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陈永顺 地球动力学 62758277 博导、****、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蔡永恩 地球动力学、地学与 地震工程中的数值方法 62755441 博导 赵永红 岩石力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 62755790 博导 胡天跃 勘探地震学 62764945 博导、教育部骨干教师 黄清华 地震物理学与地球电磁学 62754057 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8.空间物理专业 主要研究太阳系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物理现象与规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人大空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空间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大气物理学,日球层(即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及电波传播及应用、高层人气(热层和中层)物理学、空间探测实验与技术等。该专业已培养出一大批日地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和空间应用等领域内的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目前有2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涂传诒  | 电离层物理学和电波传播太阳风湍流、太阳风动力学与日球层物理  | 62767223  | 博导、院士  | 
付绥燕  | 磁层物理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空间环境学  | 62767194  | 博导  | 
9.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 主要从事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与应用、遥感数字成像与信息平台、智能交通与组合导航中的空间信息技术、遥感信息工程和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遥感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 
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目前有3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其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见下表:
导师姓名  | 研究方向  | 联系电话  | 备注  | 
童庆禧  | 定量遥感与应用、高光谱遥感  | 62751961  | 博导、院士  | 
晏 磊  | 遥感成像与信息融合、卫星导航与智能交通  | 13910821927  | 博导  | 
陈秀万  | 遥感信息工程、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  | 62753617  | 博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