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1
中国大学必须积极进行制度变革,追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要改变大量留学生单向“出口”长期“顺差”的局面。
这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昨天(29日)“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论坛中表示的。
许智宏说,国际化给中国大学带来了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办学传统和特色产生影响,还导致不少统一标准的建立,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入学标准等。
许智宏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中国传统大学的文史哲专业由于不被市场接受而逐渐萎缩;同时,受到商业利润和经济利益驱动,各国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每年仅仅是留学生带来的经济收入就非常可观,而发展中国家流失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几年我们学生本科‘出口’比率开始下降,出国比率在23%左右。这个数字还比较合理。”许智宏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有一定比例接受国外研究生教育,因为中国和国外在教育上的最大差距就是研究生教育。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也认为,由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应转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且最大层面选择非传统专业、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
“‘全球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学科机构和研究方向相近或互补的学科专业进行结构调整,有机整合并优化配置学术资源,创建重点工程。”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