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强职称:教授、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地球化学、水化学
所属系别:环境学系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逸夫贰楼3266室 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市100871
Email:zhud@pku.edu.cn
点击进入个人主页
<个人简历>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教研成果>
个人简历
研究方向
环境地球化学,主要包括:
1)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污染物与环境介质(包括矿物、天然有机质、黑碳、生物膜等)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降解、生物效应的影响。
2)天然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利用现代谱学和分析技术研究地表环境中天然有机质的形态与结构变化特征,揭示其与铁、硫等重要地球元素间的耦合作用机理。
教育经历
博士 (地球化学,2001),美国德州农机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硕士 (有机化学,1995),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学士 (环境化学,199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工作经历
2015.06─至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12─2015.05: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06─2005.06: 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普度大学农业科学系。
2002.02─2004.05: 博士后研究员,美国康涅狄格州农业研究所
学术任职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编委(2013─今)。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 Chemistry编委(2012─2014)。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副编辑(2008─2013)。
荣誉与奖励
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4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2014
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5),201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
美国化学协会(ACS)环境化学分会研究生优秀论文奖,2001
在研项目
(1)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界面过程研究(2013.01-2016.1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2) 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地下水的影响(2007.01-2010.12),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3) 土壤中抗生素界面过程对其环境健康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020.01-2024.12), 国家自然基金重大 国际合作项目()。
(4) 土壤有机污染物非线性微界面行为及其分子机制(2014.01-2018.12),国家973项目课题(2014CB441103)。
(5)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还原活性及其环境效应(2018.01-2021.1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6) 土壤中煤源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研究(2011.01-2013.1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7) 黏土矿物中有机胺离子与多环芳烃间的阳离子-?键作用(2008.01-2010.1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8) 溶解态有机物对有机污染物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影响(2006.01-2006.12),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
(9) 有机聚合物─黏土纳米吸附材料研究(2007.01-2009.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6-0453)。
(10)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8.09-2009.12)。
代表性学术论文(*通讯作者)
1. Xu, L., H. Li, W. A. Mitch, S. Tao, and D. Zhu*. 2019. Enhanced phototransformation of tetracycline at smectite clay surfaces under simulated sunlight via a Lewis-base catalyzed alkalization mechanism. Environ. Sci. Technol. 53: 710–718.
2. Kang, F., X. Qu, P. J. Alvarez, and D. Zhu*. 2017. Extracellular saccharide-mediated reduction of Au3+ to gold nanoparticles: New insights for heavy metals biomineralization on microbial surfaces. Environ. Sci. Technol. 51: 2776–2785.
3. Qu, X., H. Fu, J. Mao, Y. Ran, D. Zhang, and D. Zhu*. 2016.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dissolved black carbon released from biochars. Carbon 96: 759–767.
4. Kang, F., P. J. Alvarez, and D. Zhu*. 2014.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reduce Ag+ to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antagonize bactericidal activity. Environ. Sci. Technol. 48: 316–322.
5. Fu, H., and D. Zhu*. 2013. Graphene oxide-facilitated reduction of nitrobenzene in sulfide-containing aqueous solutions. Environ. Sci. Technol. 47: 4204–4210.
6. Ji, L., Y. Wan, S. Zheng, and D. Zhu*. 2011. Adsorption of tetracycline and sulfamethoxazole on crop residue-derived ashes: Implication fo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lack carbon to soil sorption. Environ. Sci. Technol. 45: 5580–5586.
7. Ji, L., W. Chen, L. Duan, and D. Zhu*. 2009. Mechanisms for strong adsorption of tetracycline to carbon nanotubes: 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activated carbon and graphite as adsorbents. Environ. Sci. Technol. 43: 2322–2327.
8. Qu, X., P. Liu, and D. Zhu*. 2008. Enhanced sorption of PAHs to tetra-alkyl ammonium modified smectites via cation-? interactions. Environ. Sci. Technol. 42: 1109–1116.
9. Chen, W., L. Duan, and D. Zhu*. 2007. Adsorption of polar and nonpolar organic chemicals to carbon nanotubes. Environ. Sci. Technol. 41: 8295–8300.
10. Zhu, D.*, B. E. Herbert, M. A. Schlautman, E. R. Carraway, and J. Hur. 2004. Cation-? bond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to mineral surfaces. J. Environ. Qual. 33: 1322–1330.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朱东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0
相关话题/环境学院 城市
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研究综述:全球植被变绿的特征、驱动因素及其气候反馈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显著影响,国际地层委员会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新的地质时代。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变化是各国科学家和环境政策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植被作为生物圈的核心组分,其生长的变化不仅指示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 揭示北半球植被春季物候提前加剧夏季干旱和热浪发生
遥感和地面观测均证实升温导致北半球植被春季物候提前。春季物候提前通过增加光合时长和光合速率从而有效提高植被生产力;另一方面,春季物候提前会加快土壤水分消耗,改变局地水循环和气候的季节动态。但相比于物候提前的碳汇效应,学术界关于北半球春季物候提前对水循环和气候的生物物理反馈机制,尤其是跨季节滞后效应的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自然-通讯》杂志刊登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团队最新科研成果
植被生长特征具有明显的海拔梯度格局,而温度沿海拔梯度的差异被认为是其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拔愈高,升温愈快,导致温度海拔梯度差异减小。这是否会进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生长特征差异减小呢?欧洲科学家证实,过去几十年间,阿尔卑斯山地区植物春季物候沿海拔梯度的差异呈减少趋势。但是,这一现象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环境学院赵华章团队在絮凝水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91434132、51721006)资助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华章教授团队与耶鲁大学MenachemElimelech教授团队等合作,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ctinia-likemultifunctionalnanocoagu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环境学院要茂盛教授揭示全球大气不同程度被耐药基因污染
抗生素的滥用与耐药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Genes,ARGs)的传播与扩散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一项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扭转这一趋势,到2050年,全球每年由于细菌耐药性而死亡的人数将升至1000万人,累计损失总额将高达100万亿美元。为此,全球领导人于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课题组揭示中国植树造林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研究组与法国、美国研究者合作,利用植被叶面积指数和森林面积观测数据,结合IPSL地球系统模型,系统地研究了1982年至2011年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鉴于植被对气候反馈过程复杂,且单一模型模拟的不确定性可能较大,本研究使用了多个观测数据集验证模型模拟的可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自然?通讯》杂志刊登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课题组最新科研成果
土壤pH是调控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植树造林在保持水土、增加碳汇的同时,也可能会改变土壤pH。然而,由于缺少较大尺度的实地采样数据,当前对这一影响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运用配对采样的方法,在我国三北防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自然-通讯》刊登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课题组科研成果
在植被活跃生长季,霜冻事件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如降低作物产量,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养分循环。因此,理解植物活跃生长期间霜冻事件的变化,对准确估算作物产量、植被生产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植被活跃生长季快速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延迟。气候变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彭练矛团队碳基集成电路成果被《2017自然指数·科学城市》专题报道
2017年10月19日,英国《自然》增刊《2017自然指数·科学城市》(NatureIndex2017ScienceCities)(第550卷,7676期)出版。“自然指数”分析了全球500座城市的科研产出数据,通过加权分数式计量(WFC)统计出全球科研产出最高的十大城市,北京以1693分夺冠。这项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刊登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课题组科研成果
北半球高纬度生态系统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数十年以来的气候变暖改变了该地区植被生产力空间格局。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可能促使植被生产力格局的变化超过温度格局的变化,而植物适应温度变化、养分限制等因素则可能阻碍植被生产力格局和温度格局的同步变化。因此,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植被生产力空间格局的变化与气温空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