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勇强

北京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5-27

刘勇强

个人简介
刘勇强,江西南昌人,1960年出生,先后就读于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河北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1988年1月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即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应邀赴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高校讲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古代小说及宋元明清文学研究。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邮编:100871

论文
专著与论集
《西游记论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1年)
《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三联书店、台湾锦绣文化企业1992年分别出版,韩国ChinaHouse2008年出版韩文版)
《幻想的魅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中国神话与小说》(大象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编著
《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4册,主编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副主编兼部分章节撰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选修课教科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明代卷主编兼部分撰稿,中华书局,2007年)
《古代文化经典选读》(主编兼部分章节撰稿,中华书局,2008年)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论文
古典戏曲中的非现实因素(《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明末清初小说理论中的道德观(《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
鲁迅笔下的地狱意象(《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西游记传》、《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百回本《西游记》考评(《缀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论《西游记》对观音形象的重塑(《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1期)
明清邸报与文学之关系(《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演义述考(《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一期
文学没有“史”——中国文学史研究谈片(《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94年)
明清私家书目著录的通俗小说戏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金瓶梅》本文与接受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三言”署名诗词述考(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二号,1996年))
掘藏:从民俗到小说(日文稿载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第十一号,《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漫谈(合作,《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文人精神的世俗载体—清初短篇白话小说的新发展(《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理念及表述方式(合作,《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
历史与文本的共生互动—以水贼占妻女型和万里寻亲型为中心(《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明清小说家的寒儒意识与才子心态(《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的明清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西湖小说:城市个性与小说场景(《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当代体验与历史观照的龃龉和融汇—漫谈古代小说的解读与欣赏(《名作欣赏》2002年第1、2期连载)
古代文学研究规范内涵漫谈(《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晚明“西湖小说”之源流与背景(《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
《燕行录》与中国学研究(韩国《韩国文学研究》)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的选题及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载《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种小说观及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明清章回小说在民间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构建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衣冠暂解人间累——谈《薛录事鱼服证仙》(《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
话本小说情节艺术的范本——谈《计押番金鳗产祸》(《文史知识》2004年第2期)
情感与道德的张力——谈《杨思温燕逢故人》(文史知识》2004年第3期)
戏梦人生——谈《谭楚玉戏里传情》(《文史知识》2004年第5期)
一队夷齐下首阳——谈《首阳山叔齐变节》(《文史知识》2004年第6期)
从才子佳人到风尘知己——谈《七松园弄假成真》(《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
平中见奇的为官之旅——谈《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文史知识》2004年第8期)
心上人――谈《心坚金石传》及其流变(《文史知识》2004年第10期)
虚拟的历史公共空间――谈《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文史知识》2004年第11期)
为市井细民写心――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文史知识》2004年第12期)
网络时代的明清小说(韩国《中国小说论丛》第21辑)
志怪传统与白话神怪小说之关系――以《西游记》为中心(《立雪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史的叙述架构、理论命题和研究方法(《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重建文学史的坐标体系与叙述线索(《北京大学学报》)
生死两难的屈辱与抉择——谈《蔡瑞虹忍辱报仇》(《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
天长地久的信义之交——谈《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文史知识》2005年第4期)
宁知钟爱缘何许——谈《叠居奇程客得助》(《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
明代话本小说地域色彩的凸显(《国学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醋葫芦:自虐的戏谑与说教(《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因果报应的柔性化--谈《狭路逢》(《文史知识》2005年第12期)
千年怨气一朝伸——谈《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
小说起源问题的三重含义(《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古代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与研究思路(《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标点本:作为明清白话小说的一种文本样式(《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文学遗产》2006年第期)
ThedescriptionconcerningforeignaffairsandexoticimaginationinfictionsofMingandQingdynasties(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Volume2.n)
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小说史叙述的文本策略(《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文学编年史研究的两个意义(《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思路的细化(《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吴组缃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四个层面(《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美人黄土的哀思——《红楼梦》的情感意蕴与文化传统(《重读经典:中国传统小说与戏曲的多重透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言及文学系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一僧一道一术士——明清小说超情节人物的叙事学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古代小说的人物设置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
TheWestLakeFictionoftheLateMing:Origin,Development,BackgroundandLiteraryCharacteristics,AsiatischeStudienLXIII•1•2009
略论话本小说版本问题的特殊性(《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

专业领域
担任过的课程
长期讲授中文系主干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魏晋隋唐五代部分、宋元部分、明清部分,其中以宋元、明清部分为主)。同时,开设过如下选修课:
《章回小说概论》
《中国神话与小说》
《近古文学通论》
《明清短篇白话小说研究》
《三言研究》
《话本小说研究》
《西游记研究》
《红楼梦研究》
《聊斋志异研究》(合上)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合上)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明清小说研究导论》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
《明清文学文献学》

科研项目
《话本小说的文体诠释与历史构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W033)

获奖
《西游记论要》1992年获北京大学青年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幻想的魅力》、《奇特的精神漫游》1993年获北京大学光华安泰青年科研成果奖。
《掘藏:从民俗到小说》1997年获《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
1998年获北京大学吴瑞熹奖
2006年获北京大学宝钢奖教金
2008年获北京大学进修教师、访问学者优秀导师奖
《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2008年获2006-2007年度《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
主持和参与写作的“古代小说前沿问题丛谈”2009年获《北京大学学报》第八届优秀论文栏目奖
《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其他集体奖若干项

相关话题/导师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