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导师简介-张辉

北京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5-27

张辉

个人简介
张辉,江苏省南通市人。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1994);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1997)。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耶鲁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中心博士后(2007),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9—),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读书与研究之余,爱好音乐和书法。

联系方式
E-mail:zhui@pku.edu.cn
【10087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论文

专著与论集
1,《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与赵宪章、王雄教授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高校名师讲堂”系列2008年修订再版)。
2,《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学文本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增订版即将出版)。
4,《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5年。
5,《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罗森著,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编著
1,《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乐黛云教授等联合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迄今已连续印刷16次,新版正在修订中)。
2,《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与乐黛云教授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巨人与侏儒:布卢姆文集》,布卢姆著,张辉选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2007年增订版)。
4,《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赵宪章主编,张辉、汪正龙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论文
(近年文章选录)
1,NietzscheanAestheticismandModernChina,SocialSciencesin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ummer(2001),pp.157-67.
2,《古代与现代:曼斯菲尔德访谈》,张辉为参与者之一,见《启示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0-54页。
3,《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的内涵与效应》,《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2001年,第312-38页.
4,《上帝与爱欲:<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臆解》,《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第281-304页。
5,《失去的乌托邦》,《书城》第3期,2002年,第56-8页。
6,《恐惧巨人的时代》,《书城》第6期,2002年,第52-3页。
7,《世界需要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跨文化对话》第11期,2002年,第181-3页。
8,《尼采的“柏拉图主义”》,罗森著,张辉译,见《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20-46页。
9,《船山思想的知识背景与解释传统》,《论衡》第二辑,2002年,第172-93页。
10,《时代精神的空白》,访谈,见《中国问题:来自知识界的声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第177-94页。
11,《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回归?——<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臆解》,《多边文化研究》第二卷,2003年,第237-69页。
12,《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第29-36页。
13,《谁可以“替天行道”》,《天则》第一辑,83-5页。
14,《现代中国的王夫之:被追认的大儒》,《现代中国》第三辑,2003年,第231-42页。
15,《“无边的比较文学”:挑战与超越》,《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3年,第34-9页。
16,《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见《柏拉图的会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17,《如何言说”无”》,罗森著,张辉译,见《理性及其限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7-71页。
18,《西方文论经典:翻译与导读》,《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4年,第8-10页。
19,《伪装成古典的现代?——孙但但<刀的刃冰凉着>序言》,见《刀的刃冰凉着》,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20,《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对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多边文化研究》,2005年,第259-81页。
21,《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十四行集>与<伍子胥>合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特辑,2005年,第231-46页。
22,《断念者的心灵复调:冯至的晚年歌德情结》,《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2005年,第110-31页。
23,《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国》,访谈,《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1月25日第2版。
24,《不做半吊子文化人:评李欧梵<音乐往事>》,《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6月13日第3版。
25,《朱光潜的<诗论>》,见《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6-98页。
26,《汉语学术语言断想》,《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第67-70页。
27,《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现代中国》第七辑,2006年,第148-65页(另收入《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0-307页)。
28,《诗与政治:一次尝试性的对话——冯至<杜甫传>人民叙事的形成及其效应》,见《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69页。
29,《生命的感恩》,见《走出白色恐怖》,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255-9页。
30,《什么是真正的开放:评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21日第42版。
专业领域
跨文化文学解释的理论与实践(兼及经学);中德文学及美学关系;比较文学基本理论;诗与哲学之关系研究等。
担任过的课程
1,《比较文学原理》(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2,《比较文学基本问题》(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必修课)
3,《中德美学关系专题》
4,《比较文学与文学解释学》
5,《西方文论经典翻译与导读》
6,《文学与思想史研究》

科研项目
1,2005年始参加严绍盪教授主持的211项目子项目,着手写作德国美学东渐史之专题研究著作《尼采<悲剧的诞生>疏解》(近期将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2006年起翻译并评注尼采唯一的对话录体作品《我们教育制度的未来》,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2007年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订合同,写作《比较文学与文学解释学》教材,项目进行中,此项目系北京大学985项目。
4,2005年开始主编SethBenardete文集(8卷),列入“经典与解释”书系陆续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项目进行中。

获奖
1,1996年《西方形式美学》一书获江苏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2,博士论文《审美现代性批判》2000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
2,《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2001年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相关话题/导师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