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锋
系所:环境管理系
职称:教授
联系电话:010-62752430
E-mail:zhfmao@ces.pku.edu.cn
毛志锋,又名毛锋,陕西省西安市人。建国初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既饱尝“文革”和经济困难时期的辛酸磨砺,又身受理工科大学毕业的父亲和叔父的亲切教诲而矢志于学识和科教事业的追求。曾历经应用数学、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专业的深造,以知识面宽、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强、理论和应用研究功底深厚见长。曾师从于著名学者蒋正华教授,199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后留校任教;1995-1998年,先后在加拿大、美国和国内从事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博士后研究;1999年初作为引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任教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近20余年来,潜心于运用系统科学和多学科理论及现代模型方法开展城市、区(流)域综合协同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现已主持和参研课题28项,获省部级奖励多项;独立或主笔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13篇列为刊物首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译)10余部。作为主要执笔组成员,曾为朱镕基总理出席200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因学术业绩较突出,2005年8月11日被《科技日报》在“中华骄子”栏目予以报导;亦因新颖的学术观点和科研成就先后博得一些省市电视台和报刊的青睐,且荣获北京大学“桐山奖教金”优秀奖和“和谐社会建设突出贡献奖”;曾兼任有关省市政府和重大课题的技术顾问,以及北大环境与发展教研室主任;现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改革之光》名誉主编、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中国绿色企业国际评审团专家,以及“全球化与中国论坛”理事等职。
主要学术成就:从经济适度人口、社会适度人口和生态适度人口及其在空间域的协同发展方面,建构了适度人口的理论和模型方法体系,出版的博士论文《适度人口与控制》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奖。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相互作用机制的“双螺旋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演化的“生产剩余和消费剩余理论”及其判别准则;提出了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基本准则,且推导出社会收益分配相对公平的最佳系数,从而拓展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原理;提出了环境文明、生育文明和物质文明协同并举的人类文明观,以及相关的系列理论和模型方法集腋成裘于学术专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获华南六省区优秀论著一等奖),且有多篇论文获得全国相关学术界评审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等。针对区域综合发展中存在的认知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决策报偿效应理论;基于有效解决我国城乡环境、“三农”和贫富加剧问题,提出了“三元结构”理论和发展模式;在水土流失影响和湖库生态安全评价领域,提出了独到的评价原理和模型方法;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方面,提出了综合协同规划原理与模型方法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各行业、部门规划的有序衔接和动态协调演化问题。
系统工程与生态环境规划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与湖库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