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11025142234.jpg 微信图片_20211025142234.jpg](http://www.ncut.edu.cn/__local/1/AD/D4/9406951E5FF27252126F565BD24_3451EA83_1ABE2B.jpg)
张晶教授从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的重要命题作为开题,着重讲述了作为文学家、艺术家,要获得成功,除了其他条件之外,艺术训练应属最为根本的主体条件。
他认为,艺术训练主要需要培养三个方面的能力,一、艺术媒介运用能力,二、感兴能力,三、想象与构形能力。他认为培养艺术媒介运用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艺术媒介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艺术创作远非克罗齐所宣称的‘直觉即表现’而是有一个由内及外、由观念到物化的过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物性的存在,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构思和作品形成这一联结,其主要的依凭就在于媒介。媒介的运用对于艺术品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败的关键。”
其次在于“感兴”能力的训练,即艺术家与外界接触产生创作冲动,最后讲述对想象与构形能力的训练,文学艺术创作尤其需要创作型的想象,构形能够将想象定型为具体作品。张晶教授说在他看来,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加快文学艺术从“高原”走向“高峰”,就要求艺术家时时刻刻不能放松自己的艺术修炼。
![微信图片_20211025142229.jpg 微信图片_20211025142229.jpg](http://www.ncut.edu.cn/__local/3/2D/A3/0B0A80E07D6ABE0DD4D69F860C8_46A43DDF_276B6D.jpg)
张晶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出版有《美学与诗学》(六卷本)、《偶然与永恒》《美学的延展》等学术著作近20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刊发表论文560余篇,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特等奖、二等奖等。
“人文素质名家讲堂”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邀请国内外文、法、史、哲、艺等诸领域第一流的专家****来校讲学,自2007年起,至今已举办102期,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品牌栏目。
编辑:单连良、左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