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6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在北京原址成立了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学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近29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3亿元,图书馆藏书183万册。
华北电力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得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30余年研究生教育发展,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博士点专业、120个硕士点专业、61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7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同时,学校形成了服务于我国电力工业的专业学科体系和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面对世界能源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潮流的发展趋势,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着力构建“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学校师资雄厚,专任教师17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国家首批“****”入选者5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讲座教授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109人、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级各类研究生10031人,全日制本科生20431人,外国留学生520人。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660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授权专利325余项,2010年科研经费合同总额达到4.07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七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学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开放式培养模式,把校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创建了一批研究生工作站,推行两段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成为首批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养质量逐年提高。一批研究生先后被评为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并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品德好、基础宽、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几年一直位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群体,学校被誉为我国能源电力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我校已成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签约学校。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学校依托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五家发电企业组成的校董会平台,与电力行业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学校多方位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与国内十几家电力、煤炭、电信、装备制造大型企业组建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共建实验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逐步走出一条“政、产、学、研合作的兴校之路”。
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能源电力的发展需求,按照“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国家能源电力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主动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把学校建成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