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摘要&关键词
摘要:辐射是陆地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利用效率表现为光能利用率,反映了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生成有机物质的能力。揭示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可以为评估区域光能资源及其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也为评估区域有机物质固定能力及碳吸收能力提供依据。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结果及已发表文献的公开数据,构建了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包含51个生态系统126个站点年辐射、光能利用效率及吸收光能利用效率的观测记录。另外,本数据集还包含生态系统代码、年份、经度、纬度、海拔、生态系统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年均CO2质量浓度、年均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等生物气候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评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碳循环;辐射;生产力;涡度相关;陆地生态系统

Abstract & Keywords
Abstract:?Light is a primary energy source. Its use efficiency reflects the capacity of ecosystem in converting light energy and producing organic matter. Revealing the values of light and its use efficiency in typical ecosystem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assessing regional light resources and their use efficiency, which is also helpful in assessing the regional capacity of organic matter prod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ChinaFLUX observations and published literature, we built the radiation and light-use efficiency dataset of typical ecosystem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0. This dataset contains 126 site-year light resource, light-use efficiency, and absorbed light use efficiency observed from 51 ecosystems. In addition, the dataset also contains the biotic and abiotic information such as ecosystem code, observation year, longitude, latitude, altitude, ecosystem type, annual air temperatur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CO2 mass concentration, annual mean leaf area index, annual maximum leaf area index. The dataset could provide data base for research on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Keywords:?carbon cycle;?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eddy covariance;?terrestrial ecosystem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集名称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
数据作者朱先进,于贵瑞,何洪林,陈智,王秋凤,郑涵,车涛,陈世苹,郭继勋,古松,韩士杰,郝彦宾,黄辉,贾根锁,李彦,李英年,林光辉,孟平,欧阳竹,饶良懿,石培礼,孙春健,吴金水,王传宽,王辉民,王艳芬,王跃思,肖文发,闫俊华,杨大文,查同刚,张法伟,张劲松,张军辉,张宪洲,张旭东,张一平,赵斌,赵风华,赵亮,赵新全,赵仲辉,周广胜,周国逸
数据通信作者于贵瑞(yugr@igsnrr.ac.cn)
数据时间范围2002–2010年
地理区域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
数据格式*.xlsx
数据量58 KB
数据服务系统http://www.cnern.org.cn/data/meta?id=40574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6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039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1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9020302),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KFJ-SW-STS-169)。
数据集组成本数据集包含51个生态系统126个站点年的光能利用效率观测记录,还包含生态系统代码、年份、站点经度、纬度、海拔、生态系统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CO2质量浓度、年均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等信息。

Dataset Profile
TitleRadiation and light-use efficiency dataset of typical Chinese ecosystems (2002–2010)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Yu Guirui (yugr@igsnrr.ac.cn)
Data authorZhu Xianjin, Yu Guirui, Wang Qiufeng, Chen Zhi, Zheng Han, Che Tao, Chen Shiping, Guo Jixun, Gu Song, Han Shijie, Hao Yanbin, Huang Hui, Jia Gensuo, Li Yan, Li Yingnian, Lin Guanghui, Meng Ping, Ouyang Zhu, Rao Liangyi, Shi Peili, Sun Chunjian, Wu Jinshui, Wang Chuankuan, Wang Huimin, Wang Yanfen, Wang Yuesi, Xiao Wenfa, Yan Junhua, Yang Dawen, Zha Tonggang, Zhang Fawei, Zhang Jinsong, Zhang Junhui, Zhang Xianzhou, Zhang Xudong, Zhang Yiping, Zhao Bin, Zhao Fenghua, Zhao Liang, Zhao Xinquan, Zhao Zhonghui, Zhou Guangsheng, Zhou Guoyi
Time range2002–2010
Geographical scope51 typical ecosystems of Chinese Flux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ChinaFLUX)
Data format*.xlsx
Data volume58 KB
Data service system<http://www.cnern.org.cn/data/meta?id=40574>;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616>
Sources of 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500390),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016YFA0600104),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DA1902030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Initiativ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FJ-SW-STS-169).
Dataset compositionThis dataset includes 126 site-year observations of 51 ecosystems. Specific information includes ecosystem code, observation year, latitude, longitude, ecosystem type, as well as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mean CO2 mass concentration, and annual mean leaf area index.



引 言
辐射是陆地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地球表层有机物质固定及食物生产的基础。植物对辐射的利用率表达为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反映了生态系统对光能的转化能力[1],也是计算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估区域碳平衡的重要参数[2]。揭示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强度既可以评估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的能力,又可以为评估区域生产力及其潜力提供数据支撑[3]
因光质的不同,到达地表的辐射有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之分。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直接可被植被利用的能量,但却罕有直接观测数据的报道;总辐射具有相对较长的观测历史,但部分总辐射的能量不能为植物所吸收,使得生态系统辐射的评估受到局限,进一步限制了对典型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认识。同时,计算LUE的碳通量(如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等)及光能(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等)有多种,使得LUE的定义及计算途径趋于多样化[4]。比如基于光响应曲线可获得表观光量子效率,反映了植物对光能的最大利用能力[5],也可以基于生物量调查所获得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观测的辐射量(比如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计算生态系统对辐射的利用效率,为光能利用效率的计算提供了最原始依据[4,6]。其中,基于总初级生产力和光合有效辐射及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所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效率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含义,分别反映了植物光合过程对到达地面及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能力,也是计算其他途径光能利用效率的基础,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涡度相关观测可以获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CO2交换量,并可进一步拆分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基于总初级生产力计算光能利用效率提供了可能[7,8,9 ]。基于涡度相关观测碳通量的同时,****也同步进行了相关生物气候要素,如光合有效辐射等的观测,为评估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奠定了数据基础[10]。已有研究对特定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但尚无研究系统归纳不同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差异,限制了对辐射及光能利用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理解。因此,以中国通量网及中国区域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为基础,本文系统总结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以推进本数据集的进一步共享,并为区域光能分布、生产力及其潜力评估提供验证数据。

1 ?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1.1 ? 数据来源
本数据集源于隶属ChinaFLUX的10个生态系统(当雄高寒草甸、海北高寒湿地、海北高寒灌丛、内蒙温带草地、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禹城温带农田、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双版纳热带常绿阔叶林)及中国区域已发表文献数据的其他41个生态系统(图1),站点经纬度信息见表1。本数据集是对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及公开发表数据综合集成的产物。
表1 ? 生态系统名称及经纬度信息
生态系统代码生态系统名称缩写生态系统全称纬度(°N)经度(°E)观测年份
XSBN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热带常绿阔叶林21.95101.202003~2008
DHS鼎湖山鼎湖山温带常绿阔叶林23.17112.532003~2008
ALS哀牢山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53101.022009~2010
QYZ千烟洲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林26.73115.052003~2008
HT会同会同亚热带常绿针叶林26.83109.752008
TY桃源桃源亚热带水稻田28.92111.452003
YY岳阳岳阳亚热带落叶阔叶林29.53112.862006–2007
DX当雄当雄高寒草甸29.6791.332004–2008
AQ安庆安庆亚热带落叶阔叶林30.47116.992006–2007
DTG东滩-高滩东滩高滩亚热带滨海湿地31.52121.962005–2007
DTD东滩-低滩东滩低滩亚热带滨海湿地31.52121.972005–2007
DTZ东滩-中滩东滩中滩亚热带滨海湿地31.58121.902005
XP西平西平温带落叶阔叶林33.35113.912010
SJY三江源三江源高寒草地34.35100.552006
WS位山位山温带农田36.65116.052007–2008
YC禹城禹城温带农田36.83116.572003–2008
HB海北海北高寒草地37.62101.302002–2004
HBGC海北灌丛海北高寒灌丛37.67101.332003–2008
HBSD海北湿地海北高寒湿地37.68101.312004–2008
DXF大兴大兴温带落叶阔叶林39.53116.252006
KBQG库布齐草地库布齐温带草原40.38108.552006
KBQF库布齐森林库布齐温带落叶阔叶林40.54108.692005–2006
PJ盘锦盘锦温带滨海湿地41.13121.902005
DLC多伦农田多伦温带农田42.05116.672005–2006
DLG多伦草地多伦温带草原42.05116.282005–2006, 2010
CBS长白山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42.40128.102003–2008
XLHTF锡林浩特围封锡林浩特温带围封草原43.55116.672006
XLHTD锡林浩特退化锡林浩特温带退化草原43.55116.672006
XLHT锡林浩特-克氏针茅草原锡林浩特温带典型草原44.13116.332004–2006
FK阜康阜康温带荒漠44.2887.932004–2007
NM内蒙内蒙温带草原44.53116.672004–2008
TYC通榆农田通榆温带农田44.57122.922004–2006
CL长岭长岭温带草原44.58123.502007–2008
TYG通榆草地通榆温带草原44.59122.522004–2006
LS老山老山温带常绿针叶林45.33127.672004
MES帽儿山帽儿山温带常绿针叶林45.42127.672005
SJS三江湿地三江温带湿地47.58133.522005
SJD三江水稻三江温带农田47.58133.522005
SJC三江大豆三江温带农田47.58133.522005
HZ呼中呼中温带常绿针叶林51.78123.022007–2008
REG若尔盖若尔盖高寒湿地33.93102.872008–2009
GQ湛江高桥湛江高桥热带红树林21.57109.762010
YX云霄云霄亚热带红树林23.92117.422009
HN怀宁怀宁亚热带落叶阔叶林33.00117.002005
YK盈科盈科温带农田38.86100.412008
XLD小浪底小浪底温带落叶阔叶林35.020112.472007–2009
DG东莞东莞亚热带草原22.97113.742009–2010
HG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温带草原35.95104.132007–2008
JFL尖峰岭尖峰岭热带常绿阔叶林18.61108.842006–2009
HY海晏海晏高寒草地36.95100.752010
AR阿柔阿柔高寒草地38.04100.462009





图1 ? 站点分布图(审图号:GS(2018)4935号)

1.2 ? 数据获取方法
1.2.1 ? 辐射数据获取
鉴于文献收集的生态系统中少有各生态系统辐射数据的报道,为保证各生态系统辐射数据的一致性,本数据集基于各生态系统的经纬度信息,利用中国区域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空间数据提取获得。中国总辐射空间数据是基于相对湿度、温度、降水等因子计算,再利用地统计学软件插值获得[11]。中国光合有效辐射空间数据是基于中国气象局740个站点的气象数据、122个站点的总辐射数据、36个中国生态系统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台站观测的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利用ArcGIS插补,进而基于每天插补的PAR累加得到每年的总光合有效辐射[12]

1.2.2 ? 光能利用效率数据获取
本数据集所指的光能利用效率系基于年总初级生产力(Annu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AGPP)及年总光合有效辐射(Annual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等计算得到,包括基于年总光合有效辐射(PAR)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和基于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nnual Absorb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APAR)计算得到的吸收光能利用效率(Absorbed Light Use Efficiency,ALUE)[9],其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1)
(2)
其中AGPP为年总初级生产力,PAR为年总光合有效辐射,APAR为年总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AGPP通过涡度相关观测而获得。涡度相关技术是基于微气象学原理观测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及水汽、能量通量交换量的手段,以高频红外气体分析仪及风速仪为主要观测设备,通过观测冠层上方的CO2、水汽及能量脉动获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水能量通量,进而基于非线性回归关系将碳通量拆分为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13-14]。对于ChinaFLUX观测的数据,本数据集选用ChinaFLUX通用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质量控制、插补和拆分[10]。对于文献收集的各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本数据集选用公开文献已发表的该生态系统完整年份的AGPP,要求公开文献中有该生态系统的AGPP的数值报道。
理论上,特定生态系统特定年份的APAR是该生态系统每天APAR的累加值,但对文献收集的数据库中的各个生态系统,限于无法获取它们每天的PAR及LAI,本数据集无法通过计算每个生态系统每天的APAR累加得到其年总量。同时,为了保障本数据集中所用数据的一致性,本数据集选用近似途径来计算各生态系统的APAR,即利用每年的年总光合有效辐射量与年均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所占比例(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fPAR)相乘而获得。其中fPAR则采用比尔–兰伯特定律计算:
(3)
其中k为消光系数,根据已有文献结果,本数据集选用0.5[15]。LAI为各生态系统的年均叶面积指数,基于各生态系统的经纬度信息及观测年份,在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GLASS)数据集中[16]提取而获得。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2.3 ? 辅助数据获取
本数据集还提供了基于CO2摩尔分数、大气压强计算而得到的各生态系统年均CO2摩尔质量浓度(ρc ),CO2摩尔分数选用美国夏威夷Mauna Loa站点观测的各年数值,大气压强采用压高公式计算获得[9]



2 ? 数据样本描述
本数据集共有两个数据表:数据和数据来源,数据量57 KB。数据显示本数据集中各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观测年份及观测数值,共126条数据记录,涉及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4种生态系统类型51个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18个,草地生态系统16个,农田生态系统8个,湿地生态系统9个。数据来源显示本数据集中所获数据的主要出处共有31个。




图2 ? 数据处理流程图
数据表中生态系统代码的含义:数据表中的生态系统代码是各生态系统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在个别生态系统,首字母相同时,补充管理措施或者生态系统类型的首字母予以区分。如XLHTD,XLHT分别是Xi、Lin、Hao、Te的首字母大写,D表示该生态系统是退化生态系统(Degradation)。数据集中出现的生态站名称与代码的对应关系如表2。
表2 ? 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光能及其利用效率数据集
数据项数据类型实例
序号数字1
生态系统代码字符DHS
生态系统名称缩写字符鼎湖山
生态系统全称字符鼎湖山常绿阔叶林
纬度数字23.167
经度数字112.533
海拔(m)数字300
观测年份数字2003
年均气温(℃)数字20.66
年总降水量(mm)数字1289.40
年均CO2质量浓度(mg CO2 m-3数字723.34
插值的年总辐射(MJ m-2 yr-1数字4891.72
插值的年总光合有效辐射(MJ m-2 yr-1数字2019.36
观测的年总辐射(MJ m-2 yr-1数字4534.91
观测的年总光合有效辐射(MJ m-2 yr-1数字1796.79
年均叶面积指数(m2 m-2数字3.84
最大叶面积指数(m2 m-2数字4.4
光能利用效率(g C MJ-1数字744.94
吸收光能利用效率(g C MJ -1数字1.97
数据来源字符ChinaFLUX


3 ? 数据质量控制
为保障本数据集获取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质量,本数据集从总初级生产力和光能两个角度进行了质量控制。
(1)年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来源于ChinaFLUX的长期观测和文献已发表的数据。其中,ChinaFLUX各生态系统已有多年涡度相关观测经验,并在每年对观测仪器进行标定,保证了观测数据的精度。同时,本研究中各ChinaFLUX生态系统所观测的数据均采用ChinaFLUX的通用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处理,ChinaFLUX通用数据处理流程已被各方所认可,保障了各生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17]。此外,文献所报道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均经过同行专家评阅并达到发表标准,保证了文献所收集数据的可信度。
(2)辐射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总辐射[11]和光合有效辐射[12]的空间分布数据集,这两个数据集的获取方法已较为完善,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已被国内外****普遍引用。同时,本数据集进一步利用ChinaFLUX各生态系统观测的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对提取自空间数据集的辐射数据进行了验证(图3)。结果发现,观测数据与提取的插值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观测的总辐射数据可以解释93%的插值数据空间变异(图3a),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可以解释77%的插值数据空间变异(图3b)。尽管光合有效辐射的观测值与提取值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主要与ChinaFLUX各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仪器的衰减有关。随着观测年限的增加,ChinaFLUX各生态系统所用的光合有效辐射观测仪器存在衰减现象,表现为观测值的减小[18]




图3 ? ChinaFLUX各生态系统观测的(x轴)总辐射(a)和光合有效辐射(b)与提取自空间插值数据(y轴)间的关系

4 ?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本数据集收录了基于涡度相关观测的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可以为典型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及潜力评估、区域光热资源管理等提供数据参考。但鉴于各关键变量的获取方法均有些许不足,本数据集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引起重视:
(1)辐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光能利用效率呈现不确定性。本数据集的辐射数据源于插值后的空间分布数据,尽管该空间分布数据已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但生成辐射空间分布的插值方法有多种,使得本数据集所提取的数值可能与其他现有数据源存在偏差,进而引起光能利用效率数值的差异。
(2)年总初级生产力数值的不确定性也会引起光能利用效率的不确定性。本数据集中,ChinaFLUX各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源于ChinaFLUX的长期观测及通用数据处理流程,而其他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源于已发表的文献,使得不同生态系统的数据处理程序存在偏差。同时,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数据处理流程,不同****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参数设定等细节也会对年总初级生产力的数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因而,本数据集中所报道各光能利用效率数值可能与其他****所报道的结果存在些许偏差。
(3)本数据集中各数值仅反映了当前观测年份该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状况。限于不同年份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基于本数据集中各结果外推其他年份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时,需对外推结果谨慎对待。
(4)本数据集中所报道的光能利用效率是基于公式(1)–(3)而获得的,反映了各生态系统在固定时间尺度(一年内)对光能的转化能力,可以为其他定义下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提供参考。但鉴于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在时间及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未来选用本数据集中各光能利用效率数值时,需根据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予以区别对待。
数据使用中如遇其他问题,可详细参考已发表的论文[9]
本数据集由CERN综合中心数据资源服务网站(http://www.cnern.org.cn)提供数据服务。登录系统后在首页点击“数据论文数据”图标或在数据资源栏目选择“数据论文数据”中的“碳氮水通量观测专题”进入相应页面下载数据。也可登录Science Data Bank(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616)访问相关信息。


[1]
MONTEITH J L. Solar Radi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Tropical Ecosystem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72, 9(3): 747-766.

+?CSCD?·?Baidu Scholar

[2]
RUNNING S W, NEMANI R R, HEINSCH F A, et al., A continuous satellite-derived measure of global terrestrial primary production[J]. Bioscience, 2004, 54(6): 547-560.

+?CSCD?·?Baidu Scholar

[3]
HILKER T, COOPS N C, WULDER M A, et al.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in light use efficiency based models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requirement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8, 404(2-3): 411-423.

+?CSCD?·?Baidu Scholar

[4]
ALBRIZIO R, STEDUTO P.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of field-grown sunflower, sorghum, wheat and chickpea: I.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5, 130(3): 254-268.

+?CSCD?·?Baidu Scholar

[5]
ZHANG L M, YU G R, SUN X M,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apparent quantum yield (alpha) and maximum photosynthesis rate (P-max) of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6, 137(3-4): 176-187.

+?CSCD?·?Baidu Scholar

[6]
袁文平, 蔡文文, 刘丹, 等.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29(5): 541-550.

+?CSCD?·?Baidu Scholar

[7]
GARBULSKY M F, PE?UELAS J, PAPALE D, et al. 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the variability of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cross terrestrial ecosystems[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0, 19(2): 253-267.

+?CSCD?·?Baidu Scholar

[8]
SCHWALM C R, BLACK T A, ARNIRO B D, et al. Photosynthetic light use efficiency of three biomes across an east-west continental-scale transect in Canad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6, 140(1-4): 269-286.

+?CSCD?·?Baidu Scholar

[9]
ZHU X J, YU G R, WANG Q F, et al. Approaches of climat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annu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 62: 174-181.

+?CSCD?·?Baidu Scholar

[10]
YU G R, WEN X F, SUN X M, et al. Overview of ChinaFLUX and evaluation of its eddy covariance measurement[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6, 137(3-4): 125-137.

+?CSCD?·?Baidu Scholar

[11]
何洪林, 于贵瑞, 刘新安, 等. 中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Ⅱ)——太阳辐射要素[J]. 资源科学, 2004, 19(5): 679-687.

+?CSCD?·?Baidu Scholar

[12]
ZHU X, HE H, LIU M,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 20(6): 803-817.

+?CSCD?·?Baidu Scholar

[13]
FALGE E, BALDOCCHI D, OLSON R, et al. Gap filling strategies for defensible annual sums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1, 107(1): 43-69.

+?CSCD?·?Baidu Scholar

[14]
REICHSTEIN M, FALGE E, BALDOCCHI D, et al. On the separation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 into assimilation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 review and improved algorithm[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5, 11(9): 1424-1439.

+?CSCD?·?Baidu Scholar

[15]
YUAN W P, LIU S G, YU G R, et al. Global estimates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based on MODIS and global meteorology dat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0, 114(7): 1416-1431.

+?CSCD?·?Baidu Scholar

[16]
LIANG S, ZHAO X, LIU S, et al. A long-term 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 (GLASS) data-set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13, 6(sup1): 5-33.

+?CSCD?·?Baidu Scholar

[17]
YU G, REN W, CHEN Z, et al. Construction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fluxes coordinated observation[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7): 803-826.

+?CSCD?·?Baidu Scholar

[18]
朱治林, 孙晓敏, 于贵瑞, 等.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长期观测中的仪器性能衰变和数据校正[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1): 2954-2962.

+?CSCD?·?Baidu Scholar


数据引用格式
朱先进, 于贵瑞, 何洪林, 等.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8. (2018-06-18). DOI: 10.11922/sciencedb.616.

稿件与作者信息

论文引用格式
朱先进, 于贵瑞, 何洪林, 等.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7-28).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5.zh.
朱先进Zhu Xianjin

主要承担工作:数据集的整理和论文的撰写。
(1985—),男,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其相互关系。

于贵瑞Yu Guirui

主要承担工作:数据集的总体框架构建。
yugr@igsnrr.ac.cn
(195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碳循环。

何洪林Honglin He

主要承担工作:数据集的总体框架构建。
(1973—),男,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信息学。

陈智Chen Zhi

主要承担工作:文献数据收集及数据论文的修改。
(1986—),女,博士,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碳循环。

王秋凤Wang Qiufeng

主要承担工作:数据论文的修改。
(1974—),女,博士,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碳水循环。

郑涵Zheng Han

主要承担工作:文献数据收集。
(1988—),女,博士,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水循环。

车涛Che Tao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陈世苹Chen Shipi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郭继勋Guo Jixu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古松Gu So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韩士杰Han Shijie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郝彦宾Hao Yanbi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黄辉Huang Hu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贾根锁Jia Gensuo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李彦Li Ya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李英年Li Yingnia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林光辉Lin Guanghu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孟平Meng Pi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欧阳竹Ouyang Zhu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饶良懿Rao Liangy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石培礼Shi Peil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孙春健Sun Chunjia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吴金水Wu Jinshu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王传宽Wang Chuankua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王辉民Wang Huimi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王艳芬Wang Yanfe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王跃思Wang Yues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肖文发Xiao Wenfa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杨大文Yang Dawe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闫俊华Yan Junhua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查同刚Zha Tongga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张劲松Zhang Jinso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张法伟Zhang Fawe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张军辉Zhang Junhu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张宪洲Zhang Xianzhou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张旭东Zhang Xudo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张一平Zhang Yipi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赵斌Zhao Bi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赵风华Zhao Fenghua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赵亮Zhao Lia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赵新全Zhao Xinquan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赵仲辉Zhao Zhonghu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周广胜Zhou Guangsheng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周国逸Zhou Guoyi

主要承担工作:站点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相关话题/数据 辐射 观测 工作 计算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2006–2015年蒙古国中东部地区产草量遥感反演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产草量是科学利用草地资源及草畜平衡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地了解产草量时空分布及变化状况对于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利用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的产草量样方数据,构建了适合于蒙古高原高海拔、干旱环境特征的蒙古国中东部地区产草量估算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小学3–6年级创造性课堂环境数据
    摘要&关键词摘要:为了解小学创造性课堂环境的情况,探讨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问题,编制了《创造性课堂环境量表》,并于2018年对河北廊坊市某小学3–6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365份。本数据集可使用多种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在关于创造力、创造性课堂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有广泛用途。关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科技工作者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摘要&关键词摘要: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终身学习成为必须。科技工作者作为发现科学知识的群体,其继续教育有特殊性。目前针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较少。为了解科技工作者在继续教育内容方面的需求,以及融合到科研工作情境的有效培训模式,2014年4月至6月,面向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通过在线调查方式开展了中国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海南资源环境遥感产品数据集专刊》卷首语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自然地理区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为海南省生态文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生态立省的原则,海南省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和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努力呵护青山绿水这一巨大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战略,以绿色发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全国地表类型遥感影像样本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全国地表类型遥感影像样本数据集是对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十米级Landsat8多光谱影像数据和米级GF-1、QuickBird多光谱影像数据进行人工解译采集而得。本数据集使用了2013–2017年的影像数据,覆盖夏季和冬季两个典型时相,采用了面向测绘地物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海南岛高分一号卫星遥感深加工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高质量的卫星遥感深加工产品集对于海南省资源环境动态调查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选用了2015–2016年共67景云量较低的高分一号卫星遥感数据,覆盖海南全岛,通过卫星遥感深加工服务系统,对高分一号进行深加工处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基于社交媒体的海南旅游景区评价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本文从社交媒体中采集并处理了2012–2018年海南所有4A及5A级景区的评论数据构建了海南旅游景区评价数据集。本数据集旨在用于对海南旅游景区的质量评估、景区的容量管理、景区传播效果评价、景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景区网络口碑管理、景区形象管理、景区个性化推荐等研究。同时,结合多源化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海南省东方市地质旅游资源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东方市是海南省西部的重要港口城市,拥有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通过收集遥感、地质、地理等多源数据,根据国家标准《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结合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调查了东方市11处地质旅游资源单体,构建了海南省东方市地质旅游资源数据集。结果发现,东方市发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1970–2017年海南岛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深加工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自海南省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发展均发生了沧海巨变。在新的国家战略形势下,面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东盟战略的重大需求,高质量的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集对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农业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为了宏观了解海南岛的变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三亚市热异常遥感监测数据集
    摘要&关键词摘要:针对三亚市热异常问题,本文以2008–2017年Landsa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辐射方程传输法反演地表温度和改进的箱线图法提取高温异常区,进行高温异常区频率统计,将频率大于60%的高温异常区判定为城市热异常区,得到10年间城市热污异常区。本数据集可应用在其他城市,进行多区域城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