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LAMOST DR6中被证认的K2目标光谱在K2的15个观测天区上的分布。其中灰色点和紫色点分别表示具有光变曲线的K2目标和LAMOST观测的K2目标。蓝色圆圈和绿色圆圈分别表示LK2项目巡天和LAMOST常规巡天的天区。黑色实线和青色虚线分别代表黄道和LAMOST观测的极限赤纬Dec.= -10度。
LK2项目于2015年由付建宁教授联合Martin Smith研究员及其他合作者共同发起,旨在利用LAMOST望远镜观测K2任务中15个观测天区目标星的低分辨率光谱,也是继LAMOST-Kepler国际合作项目之后两者的再度合作。截至2018年底,LAMOST已对K2视场观测了126个天区。研究团队将LAMOST DR6的观测星表与K2数据中具有光变曲线的目标星交叉匹配,证认了8.4万颗目标星的16万条达标光谱,其中大多数恒星被LAMOST观测了一次以上。此外,该样本中约7.1万颗目标星的13万条光谱拥有LAMOST测出的恒星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加速度、金属丰度和视向速度等参数信息。
研究团队对项目中多次观测的目标星的恒星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LK2观测恒星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加速度、金属丰度和视向速度的内部不确定性分别为81 K、0.15 dex、0.09 dex和5 km/s。此外,通过与APOGEE DR16、Gaia DR2等巡天数据的外部比较,发现它们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最终,研究团队发布了K2的15个观测天区中共约7万颗目标星的恒星参数星表,并依据恒星参数分别给出了其中非常贫金属星、贫金属星和高速星候选体星表。
这些光谱和恒星参数在研究恒星物理、系外行星和银河系结构,尤其是在结合K2高精度光变曲线的多项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

图2 LAMOST-K2样本在Kiel图(logg vs.Teff)上的分布。颜色表示金属丰度[Fe/H]的大小。
该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比利时皇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意大利卡塔尼亚天文台、美国梵蒂冈天文台、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和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