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刚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7

姓名:赵刚
性别:
职称:研究员
学历:博士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goffice@nao.cas.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简历:1983.09至1986.07 内蒙古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硕士
1986.09至1990.12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 天体物理专业 博士
1988.04至1990.10 欧洲南方天文台 联合培养博士生
1991.01至1993.01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博士后
1993.03至1996.10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副研究员
1996.10至2001.04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研究员/博导
2001.05至今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员/博导
研究领域:恒星的化学丰度分析
太阳系外行星搜寻
实验室天体物理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恒星元素丰度分析
太阳系外行星搜寻

社会任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物理天文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院基金委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届数理学部天文专家评审组组长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别提名委员会委员
获奖及荣誉:赵刚于199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1997年获国家****基金;199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1999年获“国氏”博士后奖;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2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技术二等奖;2004年进入首批新世纪千百****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曾主持国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天体物理背景下的高 能量密度物理研究" 各一项。2007年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高能量密度物理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赵刚在国际上最早系统给出了宇宙早期形成的贫金属矮星的元素丰度及演化规律的定量分析。这是难度极高的工作:贫金属表示金属丰度很低,却要测定其丰度,自然很难。赵刚这些工作,其部分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工作而收入教科书和专著,被国际天文界最具权威的"天文与天体物理年评"(ARAA;影响因子18.567)的8篇综述引用15篇次。由15位著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恒星中元素合成的四十年进展"综述文章(Rev. Mod. Phys. 69, 995;影响因子30.254)也引用了赵刚的两篇第一作者论文。王绶琯院士曾说,赵刚这一工作,使我国在这80年代兴起的恒星物理前沿领域,首次有了有影响的重要成果。Catherine Cesarsky博士(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欧洲南方天文台台长)对赵刚的工作评价是"这项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他所在领域的面貌,成为极端贫金属星研究的里程碑。(This research has essentially altered the landscape of his field and literally been a milestone in the studies of very metal-poor stars.)”
非局部热动平衡效应的计算是赵刚在恒星天文上的另一重要贡献。需要全面考虑各种不同原子的统计平衡过程与恒星大气模型相耦合,难度极大。赵刚成功构建了完备合理的镁原子模型,给出中性氢原子碰撞对谱线影响的新公式,显著提高了确定丰度的精度。首次指出具体定量结果与所分析恒星光谱型及化学组成的相关性。
赵刚在国内还开创了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化学丰度的研究,并利用国内望远镜在中国首次发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赵刚十分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率先开展了国内的强激光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结果。


代表论著:1.LAMOST spectral survey — An overview, G. Zhao, Y. H. Zhao, Y. Q. Chu,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2, 723
2.Stellar Abundance and Galactic Chemical Evolution through LAMOST Spectroscopic Survey, G. Zhao, Y. Q. Chen, J. R. Shi,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6, 6, 265
3.A Substellar Companion to the Intermediate-Mass Giant 11 Comae , Y. J. Liu, B. Sato, G. Zhao, K. Noguchi, H. Wang et al.,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672, 553
4.The Milky Way's Circular Velocity Curve to 60 kpc and an Estimate of the Dark Matter Halo Mass from the Kinematics of ~2400 SDSS Blue Horizontal-Branch Stars , X. X. Xue , H. W. Rix, G. Zhao, P. Re Fiorentin et al.,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684, 1143
5.Chemical Abundances of 15 Extrasolar Planet Host Stars, G. Zhao, Y.Q. Chen, H.M. Qiu, Z.W. Li,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2, 124, 2224
6.Non-LTE analysis of neutral magnesium in cool stars, G. Zhao, T. Gehren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0, 362, 1077
7.Chemical composition of 90 F and G disk dwarfs , Y. Chen, P. Nissen, G. Zhao, H. Zhang, T. Benoni,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2000, 141, 491-506
8.Non-LTE analysis of neutral magnesium in solar atmosphere, G. Zhao, K. Butler, T. Gehre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8, 333, 219-230
9.Abundances of neutron capture elements in metal-poor dwarfs I. Y and Zr, G. Zhao P. Maga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1, 244, 425-432
10.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xtreme halo stars. II. Green spectra of 20 dwarfs, G. Zhao, P. Maga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0, 238, 242-248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