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恒星演化理论的估算,银河系中存在数以亿计的恒星级黑洞。然而,目前银河系中采用动力学方法已证认的恒星级黑洞仅有20个左右。绝大多数已证认的恒星级黑洞及其候选者是通过X射线爆发现象来寻找的。近期厦门大学天文系郑铃霖、顾为民、王俊峰、武剑锋等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等合作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即利用我国LAMOST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的恒星光谱与国外ASAS-SN望远镜(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24台小口径望远镜组成的时域巡天项目)的测光观测相结合来寻找银河系中的黑洞候选者。
由于孤立的黑洞极难通过天文观测来搜寻,目前主要寻找的是双星中的黑洞候选者。黑洞双星通常是由一个黑洞与一个光学可见的恒星组成。当恒星充满其洛希瓣从而恒星的物质可以流向黑洞时,形成的吸积盘会释放出强烈的X射线辐射从而可能被X射线卫星探测到,这是通过X射线观测筛选黑洞候选者的原理。然而,当恒星没有充满其洛希瓣时,上述物质交换就很微弱(除了大质量恒星的风吸积模式),因此从X射线无法筛选此类黑洞双星。另一方面,LAMOST望远镜的海量恒星光谱数据库使得从光学波段来搜寻黑洞双星成为可能,无论是否存在物质交换的黑洞双星都有可能被筛选出来。
LAMOST恒星光谱可以提供双星中光学可见恒星的基本参数,更为重要的是,LAMOST对同一观测源不同观测夜的重复观测、或者是同一观测夜的多次重复曝光可以对恒星视向速度变化的振幅给出限定。此外,ASAS-SN的周期性光变曲线(例如椭圆调制形态的光变曲线)可能揭示了双星的轨道周期。结合视向速度变化振幅、轨道周期、可见恒星的参数,即可对双星中的光学不可见天体的质量做出较好的限定。如果能确定该天体质量大于3倍太阳质量,则该天体很可能是个黑洞。
从上述思路出发,该研究团队从LAMOST恒星光谱数据库中筛选并重点研究了9个双星系统,其中每个系统都包含了一颗视向速度变化大于70 km/s 的巨星,并且光变曲线揭示轨道周期大于5天。该工作结合视向速度变化和周期对光学不可见伴星的质量进行了限定。考虑到从仅有的几次观测得到的最大视向速度差可能只是真实速度变化振幅的下限,伴星的真实质量可能会显著高于目前的估算值。因此,这9个源是值得后续光学观测来进行动力学证认的黑洞初步候选者。
特别指出的是,结合LAMOST的视向速度变化和ASAS-SN的测光周期来限定伴星质量是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正在进行的LAMOST中分辨率巡天所得到的观测结果。
该论文已发表在《天文学杂志》(AJ,2019,158,179)上。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3881/ab449f。
图中展示了一个黑洞侯选体的光变曲线的周期变化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研究人员利用LAMOST恒星光谱和ASAS-SN测光寻找黑洞候选者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7
相关话题/观测 质量
太阳磁场观测技术方法研讨会暨第四次太阳观测及台站运行研讨会召开
9月23-28日,由国家天文台主办的“太阳磁场观测技术方法研讨会”及“第四次太阳观测及台站运行研讨会”在青海德令哈举行。 太阳磁场观测技术方法研讨会以国家天文台主持的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简称AIMS)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国家天文台参与首次发现提供黑洞吸积燃料的内流观测证据
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合作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黑洞吸积物理、活动星系、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成果论文于9月5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国家天文台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同时测量出冷亚矮星的质量和半径
近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任娟娟博士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首颗存在掩食现象的白矮星+冷亚矮星双星(图1),并借助该双星首次同时准确测量出了冷亚矮星的质量和半径。该研究工作由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加泰罗尼亚太空研究所(IEEC)、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精确测量LAMOST 数据中64万红巨星年龄和质量
近期,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组武雅倩等人对LAMOST DR4数据中的64万红巨星年龄和质量进行了精确估算,为进一步理解星族合成和银河系演化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样本。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天文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2019,MNRAS,484,5315)上发表。 理解星系盘的形成和演化是当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北京—亚利桑那巡天观测任务圆满完成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1)观测自2015年1月7日开始,历时4年,最终于美国时间2019年2月13日圆满结束。由国家天文台BATC课题组主导的该巡天项目利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2.3米Bok望远镜和375个夜晚完成了北银冠天区5200平方度的g和r波段观测,将为即将到来的暗能量光谱巡天项目(DE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理论物理所在提出利用视界望远镜的偏振观测探索轴子方面取得进展
拥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让我们人类第一次清晰的看到了黑洞视界附近发出的电磁辐射,辐射环内部的阴影则是目前最直接的黑洞这一理论概念的证据。这次观测的数据被广泛应用在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研究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同年9月份EHT团队获得300万美元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研究人员观测并解释海底反射会聚现象
在深海声道条件下,海水折射效应会使声场出现会聚效应;在不完全声道条件下,海底斜坡、海底山和海沟等海底地形的变化对声场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深海复杂环境下的声传播特性,中科院声学所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在中国南海开展了一次综合性的海上实验。张鹏博士及李整林研究员等人在海底地形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声学所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声学综合观测
声学综合观测区域(图/吴玉泉)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以下简称九北),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吴玉泉博士担任“九北”考察队声学观测组的组长,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声学综合观测,取得了大量详实的试验数据。 吴玉泉博士率队在北纬79度至84度,西经154度至168度区域内开展了为期15天的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梁承志研究组开发高质量基因组组装软件
2019年11月2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梁承志研究组开发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软件HERA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DOI:10.1038/s41467-019-13355-3)。论文题目为“Assembly of chromosome-scale conti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高质量中国大豆基因组发布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油料和蛋白资源。大豆起源于中国,古称“菽”,约在5000年前左右由其野生种驯化而来,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大豆在引种和改良过程中产生了遗传瓶颈效应,使得来自不同主产区的大豆品种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目前,我们广泛采用的大豆参考基因组来源于一个美国品种Wi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