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吴学兵教授领导的团队发布了最新的LAMOST类星体巡天星表,并发表在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ApJS, 2019, 240, 1)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博士后姚苏。这是吴学兵团队第三次发布LAMOST类星体巡天星表数据,此次发布的星表共包含了LAMOST在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间观测的19253个类星体光谱数据,其中11458个类星体是由LAMOST独立发现,8162个类星体是被LAMOST首次发现的。该团队还对观测到的类星体光谱进行了数据分析,估算了这些类星体中心超大黑洞的质量。
目前的天文观测发现绝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普遍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这些黑洞的质量从几十万到上百亿个太阳质量。当这些星系中心黑洞的周围有丰富气体时,气体会被黑洞的强引力所吸引,形成围绕黑洞的吸积盘并最终被黑洞吞噬。在此过程中,气体的部分引力势能被转化为强大的电磁辐射能量释放出来,这样的星系中心被称为活动星系核。类星体是光度最高、释放能量最强的一类活动星系核,它们的光度可以高达普通星系光度的数万倍,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持续发光天体。类星体释放的巨大辐射,不仅使它能帮助我们探索遥远宇宙,同时也影响着它自身所在星系以及周围环境,是研究星系和宇宙环境在不同时期演变情况的重要探针。
自从第一颗类星体3C 273于1963年被人类发现以来,天文学家们努力发现更多类星体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近年来随着大型巡天项目的启动,越来越多的类星体被发现。LAMOST类星体巡天项目从2012年正式开始,到目前已经释放了五年观测数据。共计证认了42552个类星体,其中距离最远的类星体红移为4.8。这些类星体中,有24764个是LAMOST独立发现的,17128个是被LAMOST首次发现。这些结果使得LAMOST类星体巡天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类星体数目第二多的巡天项目,仅次于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LAMOST类星体巡天项目不仅增加了已知类星体的数目,而且还为研究类星体光谱变化、发现特殊类星体等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光谱数据。2018年北京大学吴学兵团队杨倩等人利用LAMOST巡天数据和SDSS数据,发现了21个新的“变脸”类星体,使这类特殊天体的数目增加了一倍,为研究活动星系核演化提供了更大的样本。随着LAMOST二期光谱巡天的继续进行,预计LAMOST在将来还会发现更多的类星体,为利用遥远类星体来研究宇宙演化作出更大贡献。
论文链接:http://ads.bao.ac.cn/abs/2019ApJS..240....6Y。
LAMOST类星体巡天数据网页:http://explore.china-vo.org/data/lamost-quasar/。
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类星体3C 273,它同时也是人类认证的第一个类星体。(图片来源ESA/Hubble & NASA)
类星体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的示意图。(图片来源:ESO/M. Kornmesser)
最新发布的LAMOST类星体(蓝色)以及2012年至2017年期间LAMOST观测的所有类星体(黑色)的光度和红移范围分布图 (Yao et al. 2019)。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LAMOST类星体巡天最新数据发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7
相关话题/数据 观测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观测任务圆满完成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1)观测自2015年1月7日开始,历时4年,最终于美国时间2019年2月13日圆满结束。由国家天文台BATC课题组主导的该巡天项目利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2.3米Bok望远镜和375个夜晚完成了北银冠天区5200平方度的g和r波段观测,将为即将到来的暗能量光谱巡天项目(DE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基于LAMOST河外数据构建一批窄发射线双峰星系样本
近期,国家天文台LAMOST工作人员汪梦欣、罗阿理等人基于LAMOST DR4的河外光谱数据构建了一组含有325个发射线窄线双峰特征的星系样本,并结合SDSS-IV MaNGA 巡天数据,对其中一个源的双峰起源展开了进一步地分析。该研究成果已经被国际知名天文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科研人员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研究太阳邻域的高速星起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杜翠花研究小组和美国RPI的Heidi Jo Newberg等人利用国家天文台LAMOST和Gaia空间天体测量卫星观测数据,在近邻晕中发现了24颗晚型(温度4000-6300 K)高速星,其中6颗属于超高速星。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天文期刊《The Astro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理论物理所在提出利用视界望远镜的偏振观测探索轴子方面取得进展
拥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让我们人类第一次清晰的看到了黑洞视界附近发出的电磁辐射,辐射环内部的阴影则是目前最直接的黑洞这一理论概念的证据。这次观测的数据被广泛应用在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和黑洞物理、研究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同年9月份EHT团队获得300万美元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理论物理所在基于统计物理思想的大数据与社交网络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年来线上社交网络(online social network)的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微信和Facebook等的用户已经超过了十亿量级。在如此巨大的网络中如何精确并快速地量化某一用户在整个网络中的影响力,从而识别最有影响力的个体或群体,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目前为止,大部分现有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至少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利用声场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宽带水下声源定位
在有实际观测数据的场景下,机器学习在海洋声源定位方面已经显示出应用潜力。然而,采集海上实测数据往往成本较高,在某些场景下甚至难以实现。如何在不确知环境下准确定位水下声源是水声应用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近期,中科院声学所的牛海强等人与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联合提出一种适用于不确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基于变体GRU预处理网络数据包的入侵检测优化算法
在网络空间中,用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判断网络数据包是否包含攻击对于防范网络攻击和保护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IDS算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利用人工经验大量提取的特征无法准确描述网络数据包;二是神经网络结构复杂、内存占用大、功耗大。 中科院声学所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研究人员观测并解释海底反射会聚现象
在深海声道条件下,海水折射效应会使声场出现会聚效应;在不完全声道条件下,海底斜坡、海底山和海沟等海底地形的变化对声场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深海复杂环境下的声传播特性,中科院声学所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在中国南海开展了一次综合性的海上实验。张鹏博士及李整林研究员等人在海底地形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声学所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声学综合观测
声学综合观测区域(图/吴玉泉) 在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中(以下简称九北),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吴玉泉博士担任“九北”考察队声学观测组的组长,首次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声学综合观测,取得了大量详实的试验数据。 吴玉泉博士率队在北纬79度至84度,西经154度至168度区域内开展了为期15天的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数据科学的理论与应用—记分子系统中心第十四期“未来科学沙龙”
2019年8月7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未来科学沙龙”第十四期于研究所职工之家顺利举行。本场沙龙以“数据科学”为主题,介绍了企业界数据分析的重要步骤、何为数据科学家以及数据科学家的必备技能。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王秀杰研究员、钱文峰研究员和屠强研究员出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