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韩金林性别:
男
职务:
研究员职称:
研究员
学历:
博士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A411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电话:
010-64877723邮政编码:
100012
传真:
无电子邮件:
hjl@nao.cas.cn
个人网页:
http://zmtt.bao.ac.cn/
简历:
学历
1982.9-1986.7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大学本科
1986.9-1989.9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硕士研究生
1989.10-1993.5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研究生
学位
1986.7东南大学工学学士
1989.9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理学硕士
1993.7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理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98-09--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1995-06--1998-09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1993-05--1995-06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
国内外学习工作经历
1993.7-1995.6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助理研究员
1994.9-1995.6波兰教育大学天文中心博士后
1995.6-1998.8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
1996.1-1996.2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访问学者
1996.9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访问学者
1997.4-1997.5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访问学者
1997.5-1998.8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8.8-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1998.8-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9.2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访问学者
1999.5.7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
1999.5-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生导师
1999.8-1999.9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9.10-1999.12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访问学者
2000.1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0.10-2001.1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访问学者
2000.11中德马普合作伙伴小组(马普学会任命)组长
2001.7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2002.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
2002.2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合作)
2002.6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7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访问学者
2002.11美国哈佛大学/Arecibo天文台访问学者
2003.2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2003.12-2004.1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2004.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7荷兰莱顿大学天文系合作和会议
2004.9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5.1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2005.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2006.1美国Cornell大学访问学者
2006.2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2006.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6.6中研院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台北)访问学者
2006.8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2006.12天文学报编委
2007.2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2007.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3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2007.8/9印度天体物理研究所访问和会议
2007.10英国Manchester大学访问和会议
2007.10贵州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
- 银河系磁场和结构
- 脉冲星
- 星系团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中国射电望远镜阵概念预研,主持,研究所(学校)级,2010-01--2011-12
(2)脉冲星辐射的研究,主持,国家级,2009-01--2012-12
成果
韩金林长期立足国内艰苦奋斗,在银河系磁场、脉冲星研究、天文观测能力提升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为中国天文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银河系的盘、晕和旋臂的磁场结构和磁场性质进行了系列性研究,成果被三本国际著名天文教科书成页介绍、国际重要综述大段引述和高度评价。在脉冲星辐射的观测和规律总结、辐射理论和脉冲星运动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富成果,被国际同行证实和教科书引用。利用国内小望远镜完成了系统性的银道面偏振巡天观测,提升了国内射电天文观测能力并培养了一批人才。韩金林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97篇,其中(国际三大天文刊物)ApJ24篇,MNRAS16篇,A&A32篇,被他人独立引用1660次。被二十八个国际会议请做特邀报告或综述报告,其中5个是IAUSymposium(国际天文联合会最高级别主题研讨会)。1.银河系磁场研究 宇宙磁场的起源和演化是物理和天体物理学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于不同层次天体而言,行星(如地球)和恒星(如太阳)的磁场测量相对丰富,研究早已深入;星系(由千亿颗恒星组成,如银河系)的磁场因为测量较难而研究得非常粗浅。银河系的磁场虽极其微弱,但它影响气体聚集和恒星形成,也是研究极高能宇宙线粒子性质、起源和传播的重要基础。过去对银河系磁场的测量只能到几千光年范围,根本无法研究银河系几万光年尺度的整体磁场。
韩金林十几年来,申请使用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对大量脉冲星进行几百小时的观测,测得了银河系几万光年范围内磁场强度,揭示了方向和谐的磁场结构,建立了银盘内太阳附近的磁场结构双对称模型。他还利用文献数据证认出法拉第效应的反对称全天分布图,推证出银河系晕中上、下反对称的环向磁场,首次给出星系尺度发电机运行的确切证据,发现了银河系内磁场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保持方向的证据,利用脉冲星数据首次求得星际磁场在kpc尺度上的能谱分布。韩金林的研究将银河系磁场从局域认知发展到整体图像,不仅对银河系和宇宙磁场的起源和演化、宇宙微波背景测量等天体物理的多个学科前沿研究有重要贡献,还为极高能宇宙线起源和传播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了粒子物理学前沿的发展。
由世界领先天文学家撰写、剑桥大学出版的国际经典教科书《IntroductiontoRadioAstronomy(射电天文导论)》2002年再版时增加了两页,介绍有关研究结果并引用了一幅图;2010年出第三版时保留了相关内容和图,还增加了大半页引用和介绍另一幅结果图。剑桥大学2006年著名教科书《PulsarAstronomy(脉冲星天文学)》出第三版时也增加了两三页内容介绍有关研究结果,并引用四幅图;2012年出第四版时保留了全部内容。普林斯顿2010年出版、由美国院士撰写的新教科书《PhysicsofInterstellarandIntergalacticmedium(星际和星系际介质物理学)》也有一页多介绍韩等人(2006)的磁场测量方法和结果,并引用了一幅图。他的综述论文被剑桥2005年出版的《研究天文学家手册》和2012年新版《脉冲星天文学》推荐阅读。
正如一些重要综述所言,“银河系磁场观测取得了很大进步”,“主要是脉冲星观测得到的”。国际同行有关星系磁场和宇宙磁场的重要评述经常多次大段引述有关研究结果和图,认为“利用脉冲星最好地探测了银河系盘的磁场”。银河系局域垂直磁场的结果是“首次给出银晕的磁场及强度定量估计”,甚至被称为“先驱的测量”。所建立的银河系磁场结构模型和银盘磁场结构和强度测量目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和证实。尽管“确定星系磁场的方向和极性是极其困难的”,韩等人做出了第一例第二例,其“研究结果有说服力,引人瞩目”,“对理解银河系磁场的起源和演化显然非常重要”。
韩金林被二十多次国际会议请做有关银河系磁场的特邀报告或综述,包括IAUSymp.242,259,291和294的四次报告(其中259和294是半小时综述报告。另一次半小时IAU报告是下面的296)。
银河系磁场研究的部分成果2005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脉冲星研究 脉冲星是恒星死亡后产生的极致密天体。自1968年发现以来,相关研究已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但脉冲星的辐射机制至今仍是天体物理学未解的难题。观测脉冲星偏振辐射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韩金林申请使用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观测了大量脉冲星的偏振辐射轮廓(例Hanetal.2009),结果被剑桥《PulsarAstronomy(脉冲星天文学)》教科书多次引用。他系统总结了脉冲星圆偏振辐射的规律,成为理论研究的观测依据,被《脉冲星天文学》教科书引用。利用偏振辐射几何和观测轮廓构造了脉冲星辐射束亮度分布图(Han&Manchester2001),被《脉冲星天文学》教科书和《脉冲星天文手册》引用。指导研究生研究了星际介质散射效应对脉冲星偏振轮廓的影响(Li&Han2003),被国际同行证实;指导研究生研究了辐射几何,被《脉冲星天文学》引用;指导研究生对脉冲星在银河系里运动和分布进行了模拟研究(Sun&Han2004),并探讨脉冲星初始速度的产生机制(Wang,Lai,Han:2006,2007),三篇论文他引有83次。3.中德6厘米巡天和国内观测能力提升 观测是天文研究的基础。韩金林利用中德马普小组合作机会,派送工程师到德国研制接收机部件并参与整机组装调试,安排学生到德国消化吸收软件系统,最后引进了性能极好的6厘米接收机,安装在乌鲁木齐25米望远镜上,使得国内首次具备天文偏振测量能力,带动一批研究课题,如新疆天文台的变源监测、射电复合线H110a和H2CO谱线观测、清华大学的木星射电观测等。
他带领学生历时十年,克服各种困难,利用25米射电望远镜进行了近五千小时观测,完成了系统性的银道面偏振巡天,突破性地利用国内设备发现了两个大超新星遗迹。寸有所长,测量了一批别人无法观测的大超新星遗迹等目标。在国际天文刊物A&A上发表论文16篇,全是学生做第一作者,其中两篇还被A&A主编推荐为亮点。巡天完成后,已被三个国际会议特邀做报告,包括IAUSymp.296的半小时报告。4.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持续发展的根本。韩金林近十年来花了一大半时间力行天文教育,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他严格把关研究生的工作进程,反复修改论文;还讲授《射电天文导论》,开《脉冲星暑期讲习班》。已培养了15名博士生和8名硕士生,其中两名获得院长优秀奖。毕业生孙晓辉在6厘米巡天中成长,已被悉尼大学挖去做SKA先导研究,论文也被教科书引用;侯立刚综合大量数据完成了银河系旋臂结构最新描画工作,论文自2009年发表以来已被引用40次;指导文中略进行了星系团研究领域的拓展,发表了世界上最大的星系团表,发现了大量引力透镜和规律,论文被ARAA等最重要综述引用。他为大学中学做了二十多场天文科普讲座,几年来都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担任导师。
见星光分享网页:http://zmtt.bao.ac.cn/kepu.html
论文和引用
韩金林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近100多篇论文,被国际同行1660篇论文引用。
详细引用可参阅ADS国际会议邀请报告http://zmtt.bao.ac.cn/hjl/invited_talks.html
社会任职:
2010-10--今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常务理事
2007-10--今贵州大学兼职教授,兼职教授
2007-10--2010-10中国天文学会理事,理事
2001-05--今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兼职教授
获奖及荣誉:
(1)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院级级,2010
(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级,2006
(3)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荣誉,院级级,2005
(4)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级,2005
(5)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部委级,2004
(6)中国高校科技奖,二等奖,部委级,2002
(7)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部委级,2002
(8)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省级,2000
(9)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院级级,1999
代表论著:
韩金林的代表作20篇(更全的论文列表可参见ADS)
Han,J.L.;Qiao,G.J.,1994,ThemagneticfieldinthediskofourGalaxy,Astron.Astrophys.288,759-772Han,J.L.;Manchester,R.N.;Berkhuijsen,E.M.;Beck,R.,1997,AntisymmetricrotationmeasuresinourGalaxy:evidenceforanA0dynamo.,AstronomyandAstrophysics,v.322,p.98-102Han,J.L.;Manchester,R.N.;Xu,R.X.;Qiao,G.J.,1998,Circularpolarizationinpulsarintegratedprofiles,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Volume300,Issue2,pp.373-387Han,J.L.;Beck,R.;Berkhuijsen,E.M.,1998,NewcluestothemagneticfieldstructureofM31,AstronomyandAstrophysics,v.335,p.1117-1123Han,J.L.;Beck,R.;Ehle,M.;Haynes,R.F.;Wielebinski,R.,1999,MagneticfieldsinthespiralgalaxyNGC2997,AstronomyandAstrophysics,v.348,p.405-417Han,J.L.;Manchester,R.N.;Qiao,G.J.,1999,PulsarrotationmeasuresandthemagneticstructureofourGalaxy,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Volume306,Issue2,pp.371-380Han,J.L.;Manchester,R.N.,2001,Theshapeofpulsarradiobeams,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Volume320,Issue3,pp.L35-L39Han,Jinlin;Deng,Zugan;Zou,Zhenlong;Wu,Xue-Bing;Jing,Yipeng,2001,TheFundamentalPlaneofSpiralGalaxies:SearchfromObservationalData,PublicationsoftheAstronomicalSocietyofJapan,Vol.53,No.5,pp.853-859Han,Jinlin,2002,MagneticfieldsinourGalaxy:Howmuchdoweknow?(II)Halofieldsandtheglobalfieldstructure,in:ASTROPHYSICALPOLARIZEDBACKGROUNDS:WorkshoponAstrophysicalPolarizedBackgrounds,held9-12October,2001inBolognaItaly.EditedbyStefanoCecchini,StefanoCortiglioni,RobertSault,andCarlaSbarra.Melville,NY:AmericanInstituteofPhysics,2002..AIPConferenceProceedings,Volume609,pp.96-101Han,J.L.;Manchester,R.N.;Lyne,A.G.;Qiao,G.J.,2002,CounterclockwiseMagneticFieldsintheNormaSpiralArm,TheAstrophysicalJournal,Volume570,Issue1,pp.L17-L20Han,J.L.;Wielebinski,Richard,2002,MilestonesintheObservationsofCosmicMagneticFields,ChineseJournalofAstronomy&Astrophysics,Vol.2,p.293-324Han,J.L.;Ferriere,K.;Manchester,R.N.,2004,TheSpatialEnergySpectrumofMagneticFieldsinOurGalaxy,TheAstrophysicalJournal,Volume610,Issue2,pp.820-826Han,J.L.;Manchester,R.N.;Lyne,A.G.;Qiao,G.J.;vanStraten,W.,2006,PulsarRotationMeasuresandtheLarge-ScaleStructureoftheGalacticMagneticField,TheAstrophysicalJournal,Volume642,Issue2,pp.868-881Han,J.L.;Zhang,J.S.,2007,TheGalacticdistributionofmagneticfieldsinmolecularcloudsandHIIregions,AstronomyandAstrophysics,Volume464,Issue2,MarchIII2007,pp.609-614Sun,X.H.;Han,J.L.;Reich,W.;Reich,P.;Shi,W.B.;Wielebinski,R.;Fürst,E,2007,ASino-Germanλ6cmpolarizationsurveyoftheGalacticplane.I.Surveystrategyandresultsforthefirstsurveyregion,AstronomyandAstrophysics,Volume463,Issue3,MarchI2007,pp.993-1007Han,JinLin,2009,ThemagneticstructureofourGalaxy:areviewofobservations,In:CosmicMagneticFields:FromPlanets,toStarsandGalaxies,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AstronomicalUnion,IAUSymposium,Volume259,p.455-466Han,J.L.;Demorest,P.B.;vanStraten,W.;Lyne,A.G.,2009,PolarizationObservationsof100Pulsarsat774MHzbytheGreenBankTelescope,TheAstrophysicalJournalSupplement,Volume181,Issue2,pp.557-571Hou,L.G.;Han,J.L.;Shi,W.B.,2009,ThespiralstructureofourMilkyWayGalaxy,AstronomyandAstrophysics,Volume499,Issue2,2009,pp.473-482Wen,Zhong-Lue;Han,Jin-Lin;Xu,Xiang-Yang;Jiang,Yun-Ying;Guo,Zhi-Qing;Wang,Peng-Fei;Liu,Feng-Shan,2009,DiscoveryoffourgravitationallensingsystemsbyclustersintheSDSSDR6,ResearchinAstronomyandAstrophysics,Volume9,Issue1,pp.5-10Wen,Z.L.;Han,J.L.;Liu,F.S.,2009,GalaxyClustersIdentifiedfromtheSDSSDR6andTheirProperties,TheAstrophysicalJournalSupplement,Volume183,Issue2,pp.19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