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根据“要把永定河治理作为首都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号工程,逐步将永定河恢复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的目标要求,以永定河(北京段)为重点示范区,开展多类型水源补给河流生态流量优化调控与绿色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课题负责人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彭文启所长,课题参与单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

课题组陪同北京市水办领导考察永定河现场

课题实施方案咨询会会场

任务合同书审查会会场
课题背景:
永定河流域发源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和山西高原的北部,流域面积4.70万km2。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洋河两大支流,于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在官厅水库纳妫水河,经官厅山峡于三家店进入平原。三家店以下,河流均靠两岸堤防约束,卢沟桥至梁各庄段为地上河,梁各庄以下进入永定河泛区。永定河泛区下口屈家店以下为永定新河,在大张庄以下纳龙凤河、金钟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于北塘入渤海。
永定河在北京段全长170km,分为官厅山峡段、平原城市段、平原郊野段,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和大兴五个区。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孕育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永定河定位为“京西绿色生态走廊与城市西南生态屏障”,防洪、供水、生态是永定河三个重要功能。
历史上,特别是辽金以前,永定河上游地区山谷幽邃,林木茂密,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存在,河水清澈见底,被称为“清泉河”。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退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永定河下游河段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断流。特别是1980年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增加,流域下游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多水变为缺水,由水灾变为风沙灾,平原地区河道出现连续断流,卢沟桥以下河道断流天数从上世纪60年代的197天增加到80年代的361天,90年代出现全年断流,河道完全干涸,河床裸露,周边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为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永定河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进一步恶化的态势得到初步控制。
但是,永定河水资源过度开发与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河道断流、生态系统退化、部分河段防洪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河道生态水量严重不足。2005~2014年的10年间,永定河主要河段年均干涸121天,年均断流316天。其中,三家店至卢沟桥段基本处于长期断流状态,卢沟桥至屈家店段基本全年干涸。永定河卢沟桥段以下平原河段干涸断流、河床沙化,冬春季节,风沙弥漫,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明显。
由于永定河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生态恶化时间相对较长,河流自然水文过程基本完全消失,河流廊道环境条件几乎全部需要重构,因此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六河五湖”生态治理与修复。永定河是“六河五湖”中的重要河流之一,是贯穿京津冀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走廊,同时也是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工作要点的有关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省市组织编制并联合印发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发改农经〔2016〕2842号)。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2018年6月9日,市委书记蔡奇用一整天时间,就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调查研究,对永定河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调研永定河生态文明建设

三家店闸下断流的主河道

南六环以下断流的主河道

永定河(北京段)生态廊道重建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