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最初根据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得出地质历史时期存在五次大灭绝事件,后来研究者提出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同样发生了大灭绝,而且可能是基本同时的。不过,在陆地生态系统是否都发生过大灭绝事件,以及海陆同时性目前都经常受到质疑。过去的多样性分析基于全球性的数据库,忽略了不同气候带、不同环境下多样性变化的信息。近年来通过不同区域生物群演替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更真实的演化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研究员和国外合作者仔细分析了二叠纪到三叠纪转折时期的全球四足动物记录,揭示二叠纪晚期的全球降温事件以及最末期开始升温事件如何塑造当时的四足动物分布格局。论文于12月4日在地球科学综合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
在全球降温过程中,四足动物通常体型变大,在高纬度地区带来灭绝事件,例如在卡鲁盆地Daptocephalus组合带上部。水龙兽组合带的底部曾经认为可能与二叠纪末期海相大灭绝事件基本同时,但是目前证据表明远早于后者。降温事件对低纬度地区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
在二叠纪末期开始的全球快速变暖可能对低纬度的四足动物造成灭绝或者区域性的毁灭,但是目前受化石所限难以检验这一假说。变暖对中纬度地区四足动物多样性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而是促进了四足动物在高纬度地区的拓展。
自从早三叠世泛大陆的四足动物空白带提出以来,对其范围及是否存在都有争议。根据化石的仔细分析,空白带可以延展到大约北纬30°和南纬40°之间,时间从印度期到早司帕斯期。不过这一空白带的边界随时间波动,在极热期可能达到最大。
根据各种证据,研究人员提出不同的四足动物可以作为古气候指示物。同时推测泛大陆中部在早三叠世末期(晚奥伦尼克期)已经从干旱带变为热带。研究结果先前发表在《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5卷10月)。
该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B)项目和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的资助。
图. 全球温度指标与四足动物多样性的关系
早三叠世四足动物分布图,及空白区可能的范围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886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1.103618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温度对二叠纪—三叠纪四足动物转换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3
相关话题/动物 地球科学 数据库 论文 检验
数据库分析揭示了昆虫对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的响应
昆虫作为现今地球上多样性最高的生物,自石炭纪开始繁盛,在二叠纪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角色。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事件导致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尽管许多****基于化石、现生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等证据分别做了深入探讨,但迄今学界对此时期昆虫的演化过程争议颇大,进而导致我们对于昆虫对大灭绝的影响机制知之甚少。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学术争鸣:单孔类中耳是哺乳动物中耳的原始类型吗?
《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近日发表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孟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毛方园的学术争论文章(Critiques & Debates, 以下简称《评论》),针对云南大学和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毕顺东教授、卡内基博物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中国的半麝化石揭示牛总科动物角的早期演化
角是反刍动物最具标志性的结构之一,同时也是其鉴定分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早期的反刍动物通常无角,而后牛科、长颈鹿科、鹿科和叉角羚科才逐步出现角。新近的基因组学研究证明这些反刍动物头上的角,可能源自相同的细胞基础;但是不同科之间角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差异十分显著,且化石类型亦是繁多,因此角是一次还是多次起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新疆哈密翼龙动物群首次发现大型恐龙化石
自然(Nature)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于2021年8月12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领导的中国和巴西合作团队的研究论文“The first dinosaur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Hami Pteros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华南志留系-泥盆系界线研究新进展——滇东志留系-泥盆系界线与肺鱼-四足动物分歧点的最小时间约束
志留系-泥盆系界线(SDB)是第一个使用现代地层学方法和程序进行系统研究的系之间的界线,其界线层型(GSSP,俗称金钉子)位于捷克布拉格西南35km处、克隆克地区Suchomasty附近的微晶灰岩与页岩互层的层序中,该界线被明确定义在Lochkov组第20层上部笔石Monograptus unifo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陈旧动物皮张的古DNA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5月18日,《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中科院动物学一区Top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团队主导,与云南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大学、德国Leibniz Institute for Primate Research、越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
2021年4月7号,《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副研究员、张驰副研究员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研究员等关于早白垩热河生物群哺乳形动物的研究成果:穴居和挖掘适应在不同哺乳形动物中独立演化了多次,骨骼表现除了肢骨的特化,还伴随有椎体的形变和量变;根据现生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中国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研究获新进展
和政羊(Hezhengia)是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头骨化石数量很多,并根据化石产地和政县的名字命名为和政羊。尽管和政羊的化石材料丰富,但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此前只有一篇简单的报道以及一篇食性研究论文。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临夏盆地的和政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大青山动物群主要分子——九峰吐鲁番兽
近日,国际专业期刊PeerJ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研究员的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二叠系脑包沟组最常见的一种二齿兽类化石,共记述了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二齿兽类骨架在内的五个个体,将其归入了吐鲁番兽属,并命名为一新种:九峰吐鲁番兽(Turfanodon jiufengensis)。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大青山动物群新类群——匈奴老挝鳄
近日,国际专业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研究员、陈建业博士的最新成果。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件产自内蒙古包头晚二叠世(~2.52亿年前)的爬行型类不完整骨架,被命名为匈奴老挝鳄(Laos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