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早期文明交流的草原之路新证据:阿尔泰山地5200年小麦和青稞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旧大陆文明的早期作物全球化过程(Early Crop Globalization)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全新世驯化作物经历了数千世代的选择与栽培改良,其每一颗驯化作物种子积累了人类数千年的智慧与劳动。早期农业人群在驯化作物及交流过程中,不仅共享了不同地域的人类智慧与成果,也极大促进了物质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及观念。

图1. 欧亚大陆早期作物及文明交流路径,文化区及研究点位置(周新郢供图)
  早期作物全球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最广泛的事件是东方粟黍农业与西亚小麦/大麦农业系统的交流。在新石器晚期-青铜文化过渡时期,源自两河流域的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notably ssp. compactum [Host] Mackey)和裸大麦(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 Hook. f.)开始在中国出现,成为最早传入中国的两种“西方作物”。在随后几百年里,普通小麦和青稞在中国北方地区种植比例逐渐增加,成为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源自东亚的粟(Setaria italica L. )、黍(Panicum miliaceum L.)农业也在中亚,南亚及东欧等地区相继出现,成为当地主要的夏季作物。早期农业的跨欧亚大陆交流促使了旧大陆农业文明种植方式和烹饪方式的重大改变,并导致人口的增长与文明的快速发展。
  然而,欧亚大陆的早期陆上传播交流通道主要有三条:喜马拉雅南麓通道、中亚-塔里木盆地的绿洲通道、北亚草原通道,这种跨大陆尺度农作物及文化双向交流最初发生在什么时间?由哪些古代人群完成?基于何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播?是近几十年来考古学、人类学与全球变化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2月13日,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Plants(IF=13.3)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新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等的研究论文“5,200-year-old cereal grains from the eastern Altai Mountains redate the trans-Eurasian crop exchange”,报道了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通天洞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炭化植物种子、木炭、花粉、动物遗存等考古记录以及年代学的综合研究,将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驯化普通小麦和青稞的年龄定格在5200 cal yr BP,为小麦农业向东传播以及东西文明交流的草原通道提供了最早期的证据。

图2. 研究点与研究区域概况,a. 通天洞遗址照片, b. 通天洞遗址周边植被分布特征c.萨乌尔山垂直植被特征,d. T0505探方地层与AMS14C年代分布,T0103探方地层与AMS14C年代分布(周新郢供图)

图3. 通天洞遗址出土炭化作物 1. 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 (T0505-9. 5295-5046 cal yrBP), 2-3. H. vulgare var. nudum (T0505-8. 5048-4866 cal yr BP), 4-5. H. vulgare var. nudum (T0103-2. 4410-4225 cal yr BP), 6. Triticum aestivum (T0505-8. 5200-5000 cal yr BP), 7. Setaria italica (T0103-2.4410 - 4225 cal yr BP) , 8 . Panicummiliaceum ( T0103 - 2 . 4410 - 4225 cal yr BP) , 9. Trifolium/Medicago (T05-05-1, about 3000 cal a BP), scale bar = 1mm.(周新郢供图)

图4. 通天洞遗址周边植被变化及区域气候指标对比.(周新郢供图)
  研究者们认为,随着西亚伊朗的早期农业人群的扩散,普通小麦和青稞在5500 cal yr BP前后抵达至中亚西天山的山麓地带,然后由中亚早期农牧人群经西天山北上带入阿尔泰地区,形成了通天洞遗址的普通小麦与青稞农业。随后,这些从事简单粮食生产的人群将这两种作物继续向外传播,一路向东,通过欧亚草原带将西亚作物传播到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一路向北,传播至西伯利亚草原的阿凡娜谢沃文化区。
  中亚南部种植的早期小麦和青稞等作物向北的传播,是从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传播,可能会遇到光周期敏感性、较短生长季节、低温等气候环境和植物生理障碍。原始麦类作物可能与当地野生大麦进行了杂交从而具备了适应高纬度高海拔的生理特征,而有壳大麦、豆类作物没有成功地适应高纬度的气候。这一结果也很好地解释了在西亚与中亚众多的早期驯化作物中,为什么只有青稞和普通小麦两种作物被“选择性”地引入中国北方高纬地区,也指示了汉代“绿洲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北方的“草原通道”是早期东西方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主要路径。
  通天洞遗址的同文化层中还发现大量绵羊骨骼以及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骨骼。显示早期北方草原人群从事粮食生产、牧业及狩猎相结合的生业模式,以适应草原与干旱区的气候环境,并可能是青铜时代北方草原人群早期生业模式的原型。花粉记录显示约5000年前后通天洞山地垂直植被带至少向上迁移了300米,年均温度可能比现代高1.8°C,中全新世温暖气候可能为阿尔泰地区的早期粮食生产及人群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中晚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全球气候出现变冷趋势并发生周期性冷事件,北方草原地区山地草原植被向盆地中心扩张,原本在亚高山山地的岛状草原连接形成草原带,并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导致草原区人群规模的增加。而中晚全新世发生的4000 cal yr BP,3500 cal yr BP等全球性气候突变事件在阿尔泰地区响应明显,这促使了北亚早期草原人群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欧亚大陆技术、文化和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本研究成果是李小强团队在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中心共同支持下完成,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572161、41730319)、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试点项目(批准号:41572161、41730319),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批准号:2015CB95380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共同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9-0581-y

相关话题/作物 农业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开展湄公河下游农业监测”项目启动会召开
    3月20日至22日,“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开展湄公河流域下游农业监测”项目启动会在泰国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召开。  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湄公河下游国家粮食安全状况深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及时准确的农情遥感监测信息将有助于制订农业政策和应对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联合国亚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英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
    3月6日,中英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研讨会(Agri-Tech in China Newton Network)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STFC)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共同举办。  会议由中方项目首席、空天院研究员黄文江和英方项目主管Hugh Mortimer博士共同主持。空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作物病虫害”先导专项团队应邀在《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辑:生命科学》发表专刊
    1月14日,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B: Biological Sciences(中文名称: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B辑: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团队组织的学术专刊:“Biotic signalling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博
    赵博,男,1981年生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基础技术分会第八届委员。  长期从事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及自动控制研究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十一五”期间,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精准农业智能变量作业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30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小超
    张小超,男,1957年生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机院机电所副所长、总工程师,研究员,2010年入选国机集团高层次科技专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理事,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一直从事农业机械智能化装备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新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在精准农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30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志
    陈志,男,1955年生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吉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协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高级会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30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伟平
    王伟平,男,1959年生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现任院特种行走机械研究所所长、北京金轮坤天特种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长期从事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近年主要从事航空地面保障装备的研究与制造,参加完成的QFY30型飞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30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化平
    赵化平,男,1955年生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农机院机电所所长,研究员,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直从事机电一体化和仪器仪表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在农产品检测技术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曾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主要有:国家计委高新技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30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杨学军
    杨学军,男,1961年生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江苏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院现代农装科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院首席专家,研究员,2010年入选国机集团高层次科技专家,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机学会理事及耕作机械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植保与清洗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30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方宪法
    方宪法,男,1963年生人,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种植业装备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农业机械领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