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是目前全球变暖最强烈的地区,也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不确定的地区。西风与印度季风两大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位于两大环流的过渡区域的环境变化对环流具有敏感响应。
长江源区处于现代南亚季风北缘,是受西风与季风协同影响的过渡地带和内外流区的分界地带,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江湖源核心区。各拉丹东冰川、多尔索洞错-赤布张错(大型湖泊)、沱沱河、扎加藏布(西藏最大内流河,色林错北岸的补给河流)等重要水资源在这里聚汇。目前,该区域尚缺乏覆盖万年以上的连续环境记录。
图1 研究区概况
(a) 青藏高原环流形势与研究区位置;(b) 长江源头与赤布张错流域。
针对上述问题和区域,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朱立平研究员带领的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利用赤布张错湖泊岩芯沉积物重建了长江源区过去13000年的古气候变化记录,评估了南亚季风与中纬度西风之间过渡带自晚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点以及环流效应。科研人员对取自该湖的一根548cm岩芯进行粒度、元素与碳酸盐等多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晚冰期末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阶段:(1)晚冰期(12.7-10.6 ka)相对寒冷;(2)早全新世(10.6-6.6 ka)暖湿;(3)中晚全新世(6.6-1.9 ka)温凉偏冷和干燥;(4)最近的2000年出现变暖变湿的趋势。
图2 长江源区古气候变化与古气候指数
与其他区域的记录相比,该区域具有与季风和西风带非同步演化的过渡特征。长江源区有效湿度整体遵从南亚季风区的变化模式,即季风环流驱动了晚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主要受增强的夏季太阳辐射控制,但到中全新世,有效湿度受八月份的太阳辐射影响,碳酸盐沉积增加。在中晚全新世,湖泊维持了中等水位,可能受到西风效应(冷空气与降雪)和冰川融水叠加的影响。目前,该区域的气候水文条件处于温和偏湿的状态,可能接近早全新世的晚期。
该研究有助于评估长江源区这一环境变化敏感区的水资源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华水塔乃至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评估及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科学参考。研究成果以“Paleoclimate changes over the past 13,000 years recorded by Chibuzhang Co sediment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为题,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全文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1.110433)。
此外,该研究也基于赤布张错岩芯沉积年代学的已发表研究成果,相关论文详见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14C reservoir effects and sedimentological chronology analysis in lake sediments from Chibuzhang Co, North Tibet (China)”,2019年发表于国际年代学期刊《Quaternary Geochronology》(全文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1016/j.quageo.2019.02.009)。
上述成果的第一作者为我所博士后陈浩,朱立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XDA2002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31177)、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2019QZKK0202)及中国科学院野外观测站联盟(KFJ-SW-YW038)的联合资助。
(湖泊与环境变化团队供稿)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Palaeo-3:湖泊沉积揭示南亚季风北缘长江源区的古气候变化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3
相关话题/环境 青藏高原 控制 辐射 中国科学院
AR:丝绸之路遥相关对青藏高原夏季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其显著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大气环流系统以及气候格局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前人对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的变化开展了系列研究,但鲜有从“欧亚大陆丝绸之路遥相关”视角,研究与青藏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之间的关系。 基于1979-2019年期间的5种再分析数据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AR:新方法获取青藏高原地区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降水数据
在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地区,雨量站观测由于站点密度较低,无法提供空间连续的降水数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卫星降水数据难以反映复杂地形影响,且对固态降水的探测能力不足;多个再分析降水产品可以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的大尺度降水时空变化,但显著高估该地区降水量(即存在湿偏差)。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WRF)能合理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JGR-A:基于“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的遥感降水产品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评估
降水作为水循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地-气相互过程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变量。卫星遥感反演降水技术克服了地面观测技术受限于观测时间和数据空间代表性差等不足,为获取全球降水信息提供帮助。目前主要有两种遥感反演降水数据方法,一种是基于“自上而下”法(Top-Down approach)获得的降水资料,利用遥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JGR-B:南亚季风中断促进青藏高原植被生长
利用多套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植被指数数据,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团队与清华大学、西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发现:南亚季风中断时期,青藏高原中东部土壤水分普遍下降,但植被生长活动却更旺盛。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 据介绍,植被的生长活动受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率(即变化速度)的影响。过去四十年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LITHOS:青藏高原西部日土地区发现首例非俯冲成因玻安岩系火山岩
最早在18世纪,玻安岩被发现于西太平洋地质学IBM带(伊佐-玻宁-马里亚纳岛弧带)中的玻宁岛,是指具有尖晶石/橄榄石/辉石斑晶和高镁、高硅、低钛地球化学特征的安山岩。传统观点认为,玻安岩是“洋内早期俯冲作用”的产物,是建立板块构造学的理论基石,并广泛用于约束古大洋俯冲消减历史,对探讨地球动力学机制具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JGR-A:改进模型减小青藏高原蒸发预估误差
蒸散发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中碳循环和水热循环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着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以及亚洲季风系统演变。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浅层土壤水状况反映了高原与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特征,活性层的存在从根本上影响高原的水文过程,并影响大气与深层土壤之间水热的直接交换。然而,浅层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GCA: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风尘物源变化
亚洲内陆是仅次于撒哈拉沙漠的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亚洲风尘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北部和中亚造山带的山脉剥露,经大气环流传输至下风向的黄土高原、北太平洋甚至格林兰地区。下风向的风尘沉积记录了亚洲内陆地区的山脉剥露、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的历史。解译风尘记录的关键之一就是明晰风尘物源变化。现代地表沉积物的钕同位素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CD:公里级高分辨率模拟显著提高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和风速模拟精度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敏感多变的气候环境。准确模拟青藏高原区域降水一直是学术界难题,几乎所有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在青藏高原区域均存在系统性湿偏差,即降水过多。降水偏差的主要来源为气候模式中对复杂地形下垫面以及云物理过程的表达不足或者缺失,导致模拟中存在风速偏大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TAAC:首次获得了“非洲屋脊”的辐射通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尼罗河为全球最长的河流,受其影响的区域约320万平方公里,尼罗河途经11个国家,将近5亿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都依赖于尼罗河。尼罗河水资源短缺引发了一系列国际矛盾。尼罗河最大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面积8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该地区的海拔高度落差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NCC:全球升温2°C情景下青藏高原径流变化及其对周边水资源影响获揭示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对周边地区几十亿人民生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都有重要影响。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以全球两倍的升温速率变暖,在此异常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总体变湿但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季风区降水减少和西风区降水增加。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提出,在本世纪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