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王延颋研究员、博士研究生苏茂与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朱梓华博士课题组合作,使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实验手段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SEI层的形成与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相关结果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

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电时,在任何相界面化学发生之前,由于锂离子和电极表面势的作用,溶剂分子会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上迅速自组装形成电双层。这一电双层的结构决定了电池的相界面化学性质。特别地,当电极充上负电荷时,其表面的电双层结构会排空阴离子(如氟离子等),从而形成一层很薄的、稠密的、无机的SEI内层。这个稠密层的主要功能是传导锂离子而绝缘电子。SEI内层形成之后,会进一步形成富含有机分子、可以渗透到电解液当中的外层。研究发现SEI内层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锂,否定了相界面上含有氟化锂的传统观点。对某些种类的电池而言,由于氟离子在相界面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引入含氟的溶剂或者添加剂。
该项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SEI层特性的问题,并将对未来的电池设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xilesou.top/articles/s41565-019-0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