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首先建立了大鼠这一重要模式动物的四倍体补偿技术体系,为干细胞多能性的研究和评估提供了技术平台。进而系统评估了不同来源干细胞在不同代次的发育能力,发现“t2i”培养条件下建立的低代次大鼠ESCs具有很高多能性水平,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能够发育成健康个体,但是这一能力随着细胞培养传代迅速丧失。进一步研究揭示,随着大鼠ESCs在体外的培养,干细胞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迅速降低,基因组印记被擦除,导致印记丢失从而丧失了其发育能力。相比小鼠ESCs,虽然其也会发生甲基化水平降低和印记丢失,但是去甲基化速率显著慢于大鼠ESCs。这提示虽然干细胞多能性在不同物种的干细胞间是保守的,但是其调控模式可能存在物种特异性。这些研究发现为从不同物种中(包括人在内)建立具有最高多能性的干细胞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物种干细胞多能性的建立和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李天达博士、冯桂海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李宇飞和汪妹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琪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的支持。(论文链接)
研究发现大鼠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新规律
附件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