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勘探地球物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勘探地球物理”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的主要流程、提高记录信噪比和分辨率的主要方法和实现过程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
2. 常速单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数学表达式
3. 变速多界面的反射波特征及数学表达式
4.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5. 透射波和反射波的垂直时距曲线
(二)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1.野外工作概述
2. 野外观测系统
3.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4. 低(降)速带测定与静校正
5. 地震组合法
6. 其他组合方式
7. 多次覆盖技术
(三)地震波速度
1.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分析
2. 各种地震波速度的概念
3.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方法
4. 各种地震波速度间的转换关系
(四)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地震剖面的特点
2. 复杂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3.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4.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五)地震波动力学理论概述
1. 建立波动方程的主要步骤
2. 波动方程的求解
3. 实际介质中的地震波
4. 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关系
二、考试要求
(一)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地震波的类型。
2.水平反射面和正常时差,倾斜反射面和倾角时差,时距曲面与时间场。
3. 速度垂向变化的地质模型,水平层状介质中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连续介质中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4. 折射波的产生条件,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5. 水平层状介质的透射波垂直时距曲线,下行波垂直时距曲线,上行波垂直时距曲线。
(二)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1. 陆地施工和海上施工一般流程。
2. 地震测线的布设、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3. 地震子波类型、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方法。
4. 低速带的存在及其影响,低速带测定的基本方法,静校正定义和意义。
5. 组合检波的方法原理,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组合的统计效应,组合的其他效应,组合参数的确定,其他组合方式。
6. 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多次反射波的特点,多次叠加特性分析,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分析。
(三)地震波速度
1. 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与岩性的关系、与密度的关系、与地质年代和构造历史的关系、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沉积岩中速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2. 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叠加速度、层速度,地震波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地震波各种速度的主要用途。
3. Dix 公式,地震波速度的实验室测定方法、时距曲线分析方法、惊恐测定方法、速度谱分析方法、叠加速度谱及其计算流程。速度反演方法。
4. 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
(四)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2.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物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地震绕射波与广义绕射。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叠加效果,点绕射时距方程在各种情况下的公式和特点。
3. 分辨率的定义及其意义,垂向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的极限,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提高分辨率的途径。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
4.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个角度和三个深度的定义与相互关系,地震偏移处理。
(五)地震波动力学理论概述
1. 应力和应变的分析与关系,弹性体的运动平衡波动方程,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波动方程、纵波方程和横波方程的推导。
2.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齐次波动方程的平面波、球面波方程推导和通解及其物理意义,弹性波在自由表面上的反射,弹性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以及垂直入射情况。瑞雷波、频散、群速度和相速度的定义。
3. 黏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非均匀介质中的地震波。
4. 几何地震学的基本方程——时间特征方程、从波动方程向时间特征方程的过渡。
三、主要参考书目
陆基孟、王永刚主编, 《地震勘探原理(第3版)》,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
四、辅助参考书目
1、王秀明主编,《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熊章强、周竹生、张大洲主编,《地震勘探》,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明学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4、张玉芬主编,《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5、陈传仁、李国发主编,《勘探地震学教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声学研究所人力资源部研究生部
2018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