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7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座落在有“中国的硅谷”之称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区域,毗邻北四环,交通便利,周边有北大、清华、北航、国家科学图学馆、力学研究所、纳米所、化学所、物理所以及联想集团等大批教育科研机构,科研氛围浓厚。声学所成立于1964年,其前身是电子学研究所的水声学研究室、空气声学研究室、超声学研究室和位于海南、上海、青岛的三个研究站。主要从事声学和信号信息处理研究,特色研究领域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与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声学制导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数字音视频和宽带网络技术。声学所在创新三期建有与中科院创新基地的科技目标和组织方式相适应的网络化、矩阵式的层级组织结构。我所在三期创新中将18个实验室划分为四个学科组:水声学学科组,音频声学学科组,超声学学科组,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组。目前在北京有18个实验室(研究中心),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海南、上海、青岛还有3个研究站,在嘉兴建有声学技术转移中心。
1978年,开始招收声学专业硕士,第一年招生11名;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所为首批声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毕业11名硕士;1982年,首批招收声学专业博士生6名;1998年,获准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进入“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模式。声学所1995年建立了博士后物理学科科研流动站,2007年批准建立了博士后信息与通信工程科研流动站。1995年,我所在读生人数首次超过100名;2002年,我所在读生人数首次超过200名,招生人数突破100名,2004年,我所在读生人数首次超过300名,近几年在学生规模趋于稳定。
截止2009年8月,声学所共为国家培养出959位研究生(以授学位计算),其中博士研究生430人,硕士研究生529人。截止2009年8月,声学所有研究生导师113人,其中有学术造诣高的博士生导师6人,硕博导师39人,硕士导师68人;有在学研究生377位,其中博士生188人,硕士生179人,在站博士后18人。
声学所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他们在科研、教学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声学所计划每年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各60人左右,声学所在学研究生总数规模稳定在360人左右,博士后在站规模稳定在20人左右。
声学所研究实验手段齐全,主要设施包括音频声学实验室、高声强实验室、声学微机电系统实验室、水声测量实验室、超声检测实验室、语言声学实验室、水声实验船等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近年来设备更新改造速度加快,年均投入经费2000多万元人民币,使实验室设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声学所在国内声学界充分发挥了国家队的作用,主办的期刊有《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声学》、《微型计算机应用》、《声学技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和《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等7种专业学术杂志。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委员会等学术机构或组织挂靠声学所。
由于声学所科研任务饱满,经费充足,设备先进,导师力量雄厚,同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三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授学位)方针的指导下,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声学所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在导师的指导下直接进入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工作、边撰写论文。硕士研究生除第一学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集中上学位课外,从第二年开始进入课题研究。每个研究生有专用计算机,科研条件非常优越。同时,为活跃所内的学术气氛,在全所范围内或各研究室还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对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和业务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方便研究生查阅书刊、资料,声学所设有专业图书馆,现共有藏书7万多册,每年订阅中外文书刊500多种,同时国家科学图书馆紧挨声学所也为研究生共享资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研究生学位发展阶段(1978年-2009年)
起步阶段,1978年-1993年。1978年开始招声学专业硕士,第一年招生11名;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所为首批声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毕业11名硕士;1982首批招收声学专业博士生6名;每年招收几个至十几个学生。
扩招阶段,1994年-2004年。每年招收人数大幅度增加,1995年我所在读生人数首次超过100名,1998年获准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限;2001年成立中科院研究生院,实行“三统一,四结合”办学方针,2004年我所在读生人数首次超过300名。
稳定发展阶段,2005年-2009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研究生招生数量扩招数量大幅减缓。每年招收人数稳定在120人左右的规模(含博士、硕士),在学人数保持在36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