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导师简介-白以龙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23

联系方式

    Email: baiyl#lnm.imech.ac.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100190)

简介

白以龙,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 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 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进展》副主编,IJI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热塑剪切带”,第一获奖人)、何梁何利奖 (1999)、周培源奖(2000)、美国John Rinehart奖(2007)以及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等国内外学术奖励。白以龙曾参与国内外多方面的学术工作。历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 事、副理事长,《力学学报》常务编委。他还是英国《Internationa1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的编委,美国《AppliedMechanics Review》的评论员,法国《DYMAT》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个人简历

    1940年,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原籍宁波镇海)。
    1958—196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习。
    1963—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79—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1980—1981年,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1966—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79—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2—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7年,任博士生导师。
    1987—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4—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室副主任。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科研成果

    热塑剪切模型方程热塑变形局部化是材料非线性变形并导致最终破坏的重要形态。在70年代就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注,但一直沿用经验性的最大剪应力 准则,使研究无法深入。80年代初,白以龙突破国际惯用的这种经验描述,领先建立了描述这类现象的热塑剪切模型方程,打开了从机理和演化过程进行材料破坏 研究的道路,并用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失稳条件。他指出最大剪应力准则是热塑失稳的近似表示。这个模型和失稳判据,被国外一些文献称为白模型,白判据。这一工 作成为该领域后续文献常被引用的一个基本文献。如:SandiaLab、MIT等单位的文章指出:“这个模型是这些物理现象的典型代表”,是“典型模型问 题(Prototypical)”。国际上围绕Bai模型和理论展开了许多工作,这些工作或者称用他们的方法“导出Bai氏不稳定性判据的一种特殊情 况”,或者称他们的工作是对上述工作做“三维推广”。一些综述文献则指出:“用该判据给出了一些材料对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分类,这个分类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 好”,“能更正确描述”。
    澄清了不稳定性和局部化之间的关系。表明绝热剪切带,是由非线性变形功和热扩散共同控制的变形晚期准静态耗散结构,从而阐明了这类剪切带为什么在多 类材料中广泛发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首先给出了剪切带宽度的公式,这一工作随即被美国海军武器中心等几个实验室证实。特别是被美国Brown大学用微米 微秒精度的瞬态温度和变形场测量,分别在几种材料上证实。他们总结写道:“计算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符合是相当令人满意的”。近几年,白以龙进一步研究给出了 模型方程的标度化形式,指出非线性功和两类不同耗散——热耗散和动量耗散的共同作用,是剪切带花样形成的控制机制。
    将上述材料不稳定性、剪切带等概念,用于延性破坏,特别是加工中的延性极限。英国钢铁公司指出:“用该方法已能够定性地解释冷墩中一些过去无法解释 的现象”。对总结这方面工作的专著,塑性力学权威R.Hill写道:“在航海图上还没有标记的水域中,有一个可靠的领水员,将是件幸事。”“您的书将揭示 在这类假说和数据拟合的混乱海洋中的某些真正的科学内容。”
    为进一步揭示大量细观局域性损伤的演化和机理,创造了亚微秒脉宽的应力波技术。从实验上揭示了大量细观损伤的成核规律,发现了损伤临界现象,同时提 出了微损伤统计演化的模型方程和早期解,建立了微损伤非平衡统计演化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将上述微损伤演化研究用于解决我国导弹抗核加固工作,在他负责承担的材料热激波响应的研究中,所提供的短应力脉冲方法、临界损伤标准和层裂判据,为 我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突防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材料筛选方法和设计依据。航天部门评价,这对“抗核加固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70年代初,他和同事一起在国内首先用爆炸法制成金刚石微粉。70年代末,他提出地下核爆炸应力波衰减机理。这项工作内容被纳入“流体弹塑性模型及 其在核爆炸和穿破甲方面的应用”的成果中,此成果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论著

    ai Y.L.,Xia M.F.,Ke F.J. and Bai J.,(1998),Dynamic function of dam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Int. 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145~149,411~420
    ai Y.L.,Han W.S. and Bai J.,(1997) A statistical evolution equation of microdamage and its application. ASTM STP 1315,150~162
    an W.S.,Xia M.F.,Shen L.T. and Bai Y.L.(1997) Statistical for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growth rate of micrometre cracks under impact loading. Int. J. Solids and Structures,34,2,2905~2925
    ia M.F. Ke F.J.,Bai J. and Bai Y.L.,(1997) Threshold diversity and trans-scales sensitivity in a finite nonlinear evolution model of materials failure. Physics Letters A
    ai Y.L.,Lu C.S.,Ke,F.J. and Xia M.F.(1994) Evolution induced catastrophe. Physics Letter A,185,196~200
    ai Y.L.,Ling Z.,Luo L.M. and Ke F.J.(1992) Initial development of microdamage under impact loading ASME Trans.,J. Appl. Mech.,59,622~627
    ai Y.L. and Dodd,B.,(1992) 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 Pergamon Press,Oxford,pp.379
    ia M.F.,Ke F.J.,Lu Y.H. and Bai Y.L.(1991) Effects of stochastic extension in ideal microcrack system. Science in China A,34,579~589
    ai Y.L.,Ke F.J. and Xia M.F.(1991) Formulation of statistical evolution of microcracks in solids. Acta Mechanica Sinica,7,59~66 Ke F.J.,Bai Y.L. and Xia M.F.(1990) Evolution of ideal microcrack system. Science in China A,33,1447~1459
 

相关话题/力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校聘教授高华健院士为力学所研究生在线做“郭永怀力学进展”讲座
    4月17日,力学所组织2020年第3期“郭永怀力学进展”在线讲座,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校聘教授、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健院士作了题为《A Century of Fracture Mechanics: from Griffith Theory to Machine Learning Based M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力学所添置急救设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为了提高研究所应对职工学生身体健康突发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保障研究所职工学生的生命健康,研究所和所工会先后购置了7台AED设备,分别放置在中关村园区和怀柔园区。  力学所中关村园区5台AED:  1号楼1层大厅;  2号楼1层大厅;  2号楼活动室;  5号楼2层会议中心;  医务室。  力学所怀柔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力学所邀请国际著名大学为研究生在线做“郭永怀力学进展”讲座
    “郭永怀力学进展”讲座是力学所开设的高端力学前沿系列讲座。该讲座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分享科研进展,深受力学所师生的关注。在疫情防控期间,力学所为丰富研究生生活、帮助研究生掌握更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通过网络平台积极组织“郭永怀力学进展”讲座。  4月9日,2020年第二期“郭永怀力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力学所荣获2019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进步奖
    根据《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发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评估结果及表彰有关单位的通知》,力学所在2019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评估结果为A类,并获得“2019年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进步奖”(全院共10家单位入选)。  为推动院属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科院从2008年开始每年对院属单位开展信息化评估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在线为我所研究生做《郭永怀力学进展》报告
    3月27日,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受邀为我所研究生在线做题为《中国内地的力学研究地貌图》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李家春院士和魏宇杰研究员共同主持。力学所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共计280余人在线参加。在线报告会  杨卫从基础研究的动力学发展、外部驱动力对力学研究的推动、力学研究的统计数据变化、领衔****的学术贡献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力学所研究生在线畅谈“关在家里的酸甜苦辣”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力学所研究生积极响应北京市、中科院及力学所相关通知要求,不返京、不返校、不返所。为了在疫情期间丰富研究生假期生活,为研究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3月24日,研究生教育与工学院办公室组织了主题为“关在家里的酸甜苦辣”心理交流会。本次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空气动力学会2020年度春节学术座谈会隆重召开
    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空气动力学会2020年度春节学术座谈会”。力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桂菊,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唐志共,以及来自力学所、北京航天航天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15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空气动力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第二届计算流体力学中高精度方法及应用研讨会成功召开
    1月10日至13日,第二届计算流体力学中高精度方法及应用(HOMA-CFD-2020)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会议旨在促进高精度数值方法机理研究及其应用的交流与合作,聚焦若干普遍感兴趣、极具挑战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该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办,高温气体动力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力学学报》推出海洋工程专题
    《力学学报》2019年第6期推出了海洋工程专题文章,该专题邀约了11篇研究论文或综述论文,并特邀李家春院士为本专题作序——“海洋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李院士在专题文章评述中指出了21世纪海洋工程的发展趋势及对海洋的开发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海洋工程进一步需要开拓的重要科学前沿和技术难题。  本专题刊出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力学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开展2019年度仪器设备考核评优活动
    1月2日,力学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开展仪器设备考核评优活动。所长秦伟、副所长尹明、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及相关仪器设备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活动由科技支撑中心组织。   仪器设备考核评优采取实验室推荐、集中答辩形式进行,由专家投票确定次序,主要考核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外服务及共享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