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微重力重点实验室戴国亮副研究员与日本北海道大学佐崎元教授(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经过数年合作,采用模型体系—单斜型溶菌酶晶体,通过改进型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联用装置,观察了荧光标记的溶菌酶分子在溶菌酶晶体表面的吸附/脱附过程。
研究人员首先在溶菌酶晶体的生长过程中研究了荧光标记的溶菌酶分子在晶体表面停留不同时间的溶菌酶分子的数密度随吸附时间的变化情况,获得了分子的吸附速率随其在晶体表面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在吸附过程的初始阶段存在诱导时间段(约120 min)。在诱导时间段,溶菌酶分子的数密度保持恒定。在诱导时间段后,溶菌酶分子的数密度随生长时间线性增加。晶体生长状态下,在晶体表面停留时间大于20min的溶菌酶分子(实现了固定化的分子)的吸附-脱附达到了稳定状态,其数密度值大于0;而在晶体溶解-生长平衡状态下,其数密度值为0。这反映出溶液的过饱和对分子的吸附/脱附过程有重要影响。此项工作发表于Crystal Growth & Design (G. Dai, et al, The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processes of individual lysozyme molecules on a surface of a monoclinic lysozyme crystal studied by fluorescent single-molecule visualization,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14, 14, 5303?5309.)。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晶体生长动力学过程及杂质分子如何在晶体内的分布。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北海道大学等经费支持。
![](http://www.imech.cas.cn/xwdt/kydt/201511/W020151116435283319623.jpg)
实验采用的观察池的剖面图。粗箭头所指位置是实验中单斜溶菌酶晶体的观测面
![](http://www.imech.cas.cn/xwdt/kydt/201511/W020151116435283328685.png)
不同晶体表面停留时间的溶菌酶分子随吸附时间在晶体表面的数目逐渐发生变化
![](http://www.imech.cas.cn/xwdt/kydt/201511/W020151116435283333488.png)
平衡和过饱和状态下分子的净吸附速率随分子在晶体表面停留时间的变化情况
附件: